超聲和造影 最常見的兩種診斷方法
射血分數最常用的診斷方法就是超聲和造影。當然,每個檢測方法之間的數據是有差別的。B超,心血管超聲,是最簡單易行的方法。臨床上當危及病人生命的惡性心律失常發生時藥物治療通常難以奏效,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電擊(電複律),如果不能及時給予電複律,病人則很快死亡。及時通過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或植入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可以及時挽救多數發生猝死的病人的生命。
對於各種心髒疾病導致病人出現心功不全,尤其是當EF低於35%時則建議病人植入ICD來預防猝死的發生。
正常心律起源於竇房結,頻率60次~100次/min(成人),比較規則。竇房結衝動經正常房室傳導係統順序激動心房和心室,傳導時間恒定(成人0.12~1.21秒);衝動經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纖維到達心室肌的傳導時間也恒定(<0.10秒)。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頻率與節律以及衝動傳導等任一項異常。“心律紊亂”或“心律不齊”等詞的含義偏重於表示節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節律又包括頻率的異常,更為確切和恰當。
目前據一些國際關於ICD治療的研究顯示:ICD治療組減低死亡率達28%,心律失常死亡降低50%,且心力衰竭射血分數低的人群(EF<35%)獲益更為明顯。美敦力亞太區首席科學家王勵博士指出,ICD目前的發展已不僅僅局限於除顫的作用,因為它通過電極與心髒的零距離接觸,還可監測心血管的一些生理變化(例如監測肺水腫等心衰病人的心衰預警信號),為診治其他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幫助。
預防猝死要做到三點。一是應該在農村、社區廣泛地普及預防知識,做到心肺複蘇教育的規範化。提到心肺複蘇,老百姓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做心髒按壓,而不是口對口的人工呼吸;第二,逐漸推動體外除顫器(AED)在公共場所安置的普及。第三,對心肌梗塞和心衰的患者,預防性使用埋藏式的除顫器(ICD),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