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症 自覺心跳心慌,時作時息,並有善驚易恐,坐臥不安,甚則不能自主。
兼見氣短神疲,驚悸不安,舌淡苔薄,脈細數,為心膽虛怯;頭暈目眩,納差乏力,失眠多夢,舌淡,脈細弱,為心脾兩虛;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耳鳴腰酸,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為陰虛火旺;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脈沉細,為水氣淩心;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咯痰,舌暗,脈沉細或結代,為心脈瘀阻。
心慌氣短:可能和心情、年齡有關,也可能是心腦疾病造成的。常見於竇性心動過速的伴發症狀。
心悸伴消瘦、腹瀉:老年人甲亢起病隱匿,與年輕人甲亢的典型症狀不太一樣,多數以心律失常、高血壓、食欲減退、腹瀉、消瘦等心血管和胃腸道症狀為主。
心悸伴乏力、麵色蒼白:心髒神經官能症是全身神經官能症的一種(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在心血官係統的表現),其症狀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最普通的自覺症狀是心悸、呼吸不暢、心前區疼痛、麵色蒼白和全身乏力等,還有容易激動、失眠、多汗、發抖、眩暈、多夢等表現。
心火:在中醫學指人體的內熱。常表現為五心煩熱﹑咽幹﹑口燥﹑口舌生瘡等症。
心悸是一種自覺心髒跳動的不適感或心慌感。當心率加快是感到心髒跳動不適,心率緩慢時感到搏動有力。心悸時,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也可以有心悸。
心悸伴神經官能症:多見於心髒神經官能症者,患者以青壯年女性多見。除心悸外,患者常有心跳快、胸悶,心前區刺痛或隱痛,呼吸不暢。並常伴有頭痛、頭暈、失眠、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官能症症狀。發病常與精神因素有關,每因情緒激動而發作。
心悸伴高血壓:若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心悸、頭暈、頭痛、血壓高,應考慮高血壓性心髒病引起的心悸。若既往無高血壓病史,陣發性血壓升高,心悸則與嗜鉻細胞瘤有關。
心悸於飯後3小時以後出現:心悸於飯後3小時或空腹時出現,伴頭暈、饑餓感、出冷汗,應考慮低血糖,對於那些已經藥物治療或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更應注意是否藥物過量引起的低血糖反應。
發熱、咽痛後胸悶、心悸:先有發熱、咽痛等症,3周後出現胸悶、胸痛、心悸,應考慮心肌炎。多見於青年人。以上討論了生理性心悸、病理性心悸及從心悸的伴隨症狀推斷心悸的病因。臨床上,病人需要注意的是心悸與患者的精神因素和注意力有關。身心健康者在安靜狀態並不感到自己心在跳動,但在情緒激動或強烈體力活動後常感心悸。然而為時短暫,靜息片刻心悸消失。而神經過敏者則不然,一般心率突然加快或偶發過早搏動也可感到心悸。此外,當患者注意力集中時,如夜間臥床入睡前,或在陰森的環境中,心悸往往易出現而明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人,由於逐漸適應了而不常感到明顯的心悸,易致延誤就診。此時自測脈搏跳動是很有必要的。當心跳過快(大於60次A分),心跳過慢(小於100次A分),心跳不規律時有一止時,
注意調節情誌,防止喜怒等七情過極。 適當注意休息,少房事,少進食含動物脂肪多的飲食,少進鹹、辣和酒、煙、濃茶、咖啡等。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太極拳、體操、氣功等,注意預防感冒等。 一定要控製情緒,少生氣。
心悸患者應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事物,宜低旨、低眼飲食,忌煙酒、濃茶。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症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重症心悸應臥床休息,還應及早發現變證、壞病先兆症狀,做好急救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