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紋動脈閉塞栓塞時可出現“三偏”症狀
(1)偏癱:是指患者半側隨意運動障礙。支配隨意運動的神經纖維叫錐體束。該束是從大腦皮層運動中樞中央前回的大錐體細胞發出的纖維,下行經過內囊到延髓下端交叉,到對例相應的脊髓前角細胞,再從前角細胞發出纖維支配骨骼肌。如內囊出血時,受損的錐體束是在交叉平麵以上,故癱瘓發生在病變的對側,出現對側麵、舌癱及肢體癱。
(2)偏身感覺障礙:指患者半側的痛覺、溫度覺和本體覺障礙。傳導痛溫黨的神經纖維從皮膚感受器到神經末梢到傳入脊髓後角,交叉到對側側索上行,經內囊後支到大腦皮層中央後回感覺中樞。感覺中樞對傳入的刺激進行綜合分析作出是熱、冷,還是痛刺激的判斷。如內對部位受損,則中斷了對側偏身痛溫覺傳導,故痛溫覺障礙。傳導本體感覺的感受器受刺激後傳入脊髓後索上行至延髓楔束核和薄束核,再從該兩核發出的神經纖維交叉到對側上行經內囊到中央後回。若內囊受損,則中斷對例偏身本體感覺的傳導,出現位置覺喪失等本體感覺障礙。
(3)偏盲:一側視束和視放射的神經纖維,來自兩眼同側的視網膜的神經纖維,經內囊後支到矩狀裂視覺中樞,反映對側視野。如內囊受損、視放射受損,則對側視野偏盲。
豆紋動脈閉塞的鑒別診斷:
大腦中動脈的中央動脈:又叫豆紋動脈或前外側中央動脈,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①內側支,在大腦中動脈起點1 cm內、多呈直角發出,約2~3支,較短而細,從主幹發出後,呈梳齒狀平行排列穿入前穿質內側份,經豆狀核穿過內囊達尾狀核。在新生兒此動脈多為4~6支,占63.3%。外側支,從大腦中動脈起點1 cm以外發出,約4~6支,較長而粗,發出時如為一支,也多分為3~5支穿入腦實質,整齊地沿著內側嗅裂外側端排列,呈扇形經豆狀核淺層或表麵弧形上行穿內囊達尾狀核。
頸內動脈的穿動脈及脈絡膜前動脈:頸內動脈直接發支穿入腦實質的,主要是脈絡膜前動脈。有時直接發出前穿動脈、紋狀體內囊動脈。①脈絡膜前動脈,1~4支,以3支最多,為一組較細小而恒定的血管,在後交通動脈起始遠側2 mm處由頸內動脈直接發出。該動脈在未穿入側腦室下腳之前,除發1~3個皮質支外,還發出2~3個穿支,1支穿視神經內側至大腦腳,另兩支即為紋狀體內囊動脈。此動脈主要營養尾狀核尾,行程長,管徑較小,易發生栓塞。②紋狀體內囊動脈,97%由脈絡膜前動脈發出,以2支居多,一支穿視束斜向後外達蒼白球;另一支在視束外側向後行於囊狀間隙內,經內囊後肢及豆狀核下緣沿視輻射向後行,發支至蒼白球。
大腦後動脈的中央動脈:①脈絡膜後動脈,多為1支,占81%。該動脈恒定地平大腦腳外側麵從大腦後動脈外側段發出,向外行,進入海馬裂至側腦室下腳,形成脈絡叢,由叢發支至尾狀核。②丘腦膝體動脈,主要發自大腦後動脈,以3~4支最多,占66%,其末梢支分布到豆狀核。
結節丘腦動脈:自後交通動脈的背側以直角發出,在大腦腳與乳頭體交界的前方,進入腦實質,穿行於丘腦前腹側時以銳角發出第1級分支,向上向內至尾狀核。
此外,額葉皮質和島葉皮質的長動脈、前交通動脈的中央動脈作為補充來源也分別發支至紋狀體。
溶栓術後立即行CT檢查排除顱內出血。第 1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日二次) 。第 2d 拔除動脈,開始口服阿司匹林(腦血栓患者)或華法令(腦栓塞患者) 。監測 APTT,PT 和 PT2INR。常規給予控製血壓 ,血糖 ,血氧 ,擴容 ,使用激素和營養神經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