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食是喜愛的食物吃得多,不喜愛的食物吃得少,甚至不吃。日久可導致某些營養成分缺乏,引起一些症狀或疾病。如不愛吃蔬菜、水果的小兒容易便秘,患口角炎。愛吃甜食的小兒容易患腹瀉,食欲不好。喜吃水泡米飯、湯泡饃饃的小兒,因食物咀嚼得不充分,較多的水湯稀釋胃液,影響食物中澱粉和蛋白質的消化,造成小兒營養不足,消瘦,抵抗力差,容易患病。
厭食是指較長時期食欲減退或消失的症狀。多見於1~6 歲小兒。常見的病因有不良飲食習慣,感染,胃腸道疾病,代謝及內分泌疾病,以及營養障礙,包括近年較為增多的維生素A、D 中毒等。長期厭食可致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和精神行為異常。 食欲減退是指由多種功能性障礙或器質性疾病引起的不想進食或進食量顯著減少。對有偏食的小兒應加強宣傳教育,經常給他們介紹各科食物的特點和營養成分,以及對人體生長發育的影響。另外應特別注意兒童的心理衛生,創造良好的就餐環境。如一餐前氣氛要輕鬆、愉快、活躍。準備飯菜時可與兒童一起商量吃些什麼,一起去市場買菜,讓兒童幫助摘菜、洗菜,並有意誇讚兒童的勞動成果,使小兒覺得自己幫助做的飯菜更有味道,以促進進餐。二就餐環境要舒適、清潔、優美。餐室要明亮,餐桌要潔淨,餐具要衛生,選擇偏紅色調的就餐環境可使兒童消化液分泌增多,就餐時可聽輕音樂,但不可邊吃邊看電視吃。三成人的情緒要平靜,穩定。對兒童進餐的不適當要求不可過分遷就。對不按時吃飯或每餐吃得很少的兒童可進行暗示性教育以引起其食欲。遇到不順心的事不可采取責罵、恐嚇、懲罰等強烈性手段,否則會使兒童產生畏懼逆反心理,甚至拒絕吃飯。四提高烹調水平。兒童對色、香味俱佳和新品種的飯菜十分敏感,初次進食某種食物時,成人的評價可起定向作用。五每個家庭都應有固定的餐桌,座位,吃飯時間,養成有規律的進餐習慣,切忌端著飯碗邊走,邊玩,邊吃。
有些小兒偏食與患病有關,如患有肝炎、慢性腸炎、消化道寄生蟲、便秘等應及時到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