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用電鏡可見到病毒顆粒,急性期或恢複早期檢測血清中的特異性IgM抗體。血清和咽喉分泌物中可檢出特異性病毒DNA。
1.血象檢查 外周血白細胞可輕度減低或正常,有再障危象者血紅蛋白和血小板可減低。
2.B19 DNA檢查 PCR法可從患者血清、CSF及病變組織檢測到DNA,為確診手段。
3.免疫學檢查 可用放射免疫法或ELISA法檢測血清中的B19抗原,用的更多的為檢測B19的IgM抗體,病期1周時即可達高峰,持續2個月後下降,故有現症感染的診斷價值。IgG抗體出現稍晚,可持續很長時間,有保護作用。
病理變化:表皮細胞水腫,真皮乳頭層血管擴張,內皮細胞腫脹,在血管、毛囊和汗腺周圍有組織細胞浸潤,但為慢性炎症改變,無診斷價值。
1.需與風疹、麻疹相鑒別。
2.需與皮膚、血管受損性疾病鑒別。
(1)血管性紫癜(vascular purpura):患者有小兒,也有成人。首先出現發熱、咽痛、流涕等,48h後出現皮疹,其特征為血管性紫癜。先出現於四肢,後向軀幹、頸部甚至麵部擴展。紫癜持續數天即退,同時可伴有短期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部分患者伴有腹痛或大關節痛。組織學檢查有壞死性血管炎亦有非壞死性血管炎表現。
(2)傳染性紅斑(erythema infectiosum):本病亦稱第五病。1889年Tschamer對此病已做過詳細描述。在世界各地曾有多次流行,直到1981年才明確HPV-B19為其病原。
小兒患傳染性紅斑的臨床表現,先有發熱、全身不適、咽痛、鼻流涕等症狀。2~3天後出現皮疹,多始於麵部,很快融合成片並伴有輕度水腫,形成“巴掌臉”特殊表現。皮疹很快擴展到軀幹及四肢。先為斑丘疹,後中間先褪色形成網狀或花邊樣。皮疹可因日曬、運動、洗澡而加重,伴有瘙癢感。持續2~4天皮疹消退,留有色素沉著可於數天後消退,全病程為5~9天。
成人感染HPV-B19亦有少數表現為傳染性紅斑者,但很少出現“巴掌臉”,皮疹亦較少。但在病後數天至數周,80%的人出現關節痛。
(3)猩紅熱 本病呈急性病容,臨床表現咽痛、高熱、皮疹為彌漫性紅斑,口周有蒼白圈,草梅舌及愈後脫皮等征象。帕氏征:陽性。
(4)風疹 上呼吸道卡他症狀較明顯、發熱、麻疹樣皮疹,耳後、枕後淋巴結腫大。
(5)麻疹 高熱、上呼吸道卡他症狀明顯、皮疹為斑丘疹,皮疹之間有正常皮膚。早期頰粘膜可見費克斑(Koplik斑)。
大多數患兒隻須注意休息,吃易消化的食物,多飲水,如有發熱者可口服退燒藥,如有其它症狀可給予對症治療,皮損處可外搽爐甘石洗劑以止癢。
已有研製的疫苗進行動物試驗,有望今後可用於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