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窘迫,時時欲便,肛門重墜,便出不爽稱為“裏急後重”。病人可以自訴下墜感,想便時蹲後又無便感或排的很少。裏急後重是痢疾病人非常典型的一個症狀,也是菌痢特有的症狀。
細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見急性腸道傳染病,以結腸化膿性炎症為主要病變,有全身中毒症狀、腹痛、腹瀉、裏急後重、排膿血便等臨床表現。
腹瀉: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個別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糞便的性狀無異常也屬正常範圍。正常糞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瀉是指糞便合未消化食物、膿血、攤液或脫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個月以上的腹瀉或間歇期在2-3個月。
分泌性腹瀉是指因胃腸道分泌過多的水分與電解質而致的腹瀉。
乳糜瀉以前稱非熱帶脂肪瀉(non-tropical statorrhea,celiac disease),又稱乳糜腹瀉、麥膠引起的腸病(glutin-induced enteropathy,簡稱麥膠腸病)。
排便不盡感:不少人有過排便排不淨的感覺,而且大便不成形,排便不暢快感覺不舒服。其實排便不盡感大多是由慢性腸炎引起的。慢性腸炎可由急性腸炎遷延或反複發作而來,病程多在2個月以上。長期過度疲勞、情緒激動、過度精神緊張,加以營養不良,都可成為慢性腸炎的誘因。也可繼發於咀嚼障礙、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術後、腸道寄生蟲病等疾患。根據臨床腹瀉量、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水樣便,伴有腸鳴,但無裏急後重,營養障礙,結合有反複發作史或有慢性腸炎的病因存在,診斷一般不難。
排便時間過長: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邊上廁所邊看書,一蹲就是半個小時。專家認為,這種習慣很不好。一般排便時間在5~10分鍾是比較正常的,邊上廁所邊看書,排便時間過長,精力分散,容易引起肛腸疾病如痔瘡、便秘等。
裏急後重屬於直腸刺激症狀,但是也有些非直腸疾病伴隨此症狀。如果長期有裏急後重和腸道紊亂的表現,要警惕疾病轉型。大多數的胃腸疾病早期都屬於非器質性疾病,是中西醫結合處理的最佳時機,錯過以後容易終生後悔。治療調脾胃、疏肝脾、清濕熱的局部治療和全身的係統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