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以原發病為主。多數白細胞減少者病程常短暫,呈自限性,無明顯臨床症狀或有頭昏、乏力、低熱、咽喉炎等非特異性表現。中性粒細胞是人體抵禦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因而粒細胞減少的臨床症狀主要是易有反複的感染。患者發生感染的危險性與中性粒細胞計數、減少的時間和減少的速率直接相關。
粒細胞缺乏與一般的白細胞減少表現完全不同,起病熱、出汗、周身不適。幾乎都在2-3天內發生嚴重感染。肺、泌尿係、口咽部和皮膚最易發生感染。黏膜可有壞死性潰瘍。由於介導炎症反應的粒細胞缺乏,所以感染時的體征和症狀通常不明顯;如嚴重的肺炎在胸片上僅見輕微浸潤,亦無膿痰;嚴重的皮膚感染不致形成疥腫;腎盂腎炎不見膿尿等。感染容易迅速播散,進展為膿毒血症,死亡率甚高。本症常見的病因是藥物反應,可有相關的病史。停用藥物經搶救治療,體溫恢複正常,外周血白細胞回升,表示病情好轉。
慢性特異性粒細胞減少症:係慢性粒細胞減少症中最常見的類型。以中青年女性較多見,無明確的特殊服藥史及化學品接觸史。臨床無症狀或有疲勞、低熱、盜汗或失眠等。周圍血細胞及骨髓塗片檢查均無特殊發現。
周期性粒細胞缺乏症:以反複周期性粒細胞減少伴全身乏力、發熱及輕度感染為其特點,大多數病人於嬰兒期即起病,也可起病較晚。可累及家庭中幾個成員。發作期約4-14天,間歇期12-35天,症狀可完全消失。
家族性良性粒細胞減少症:係顯性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發病年齡較大,成間歇發作,粒細胞中度減少,過程良好。骨髓象粒係停滯於中幼和晚幼粒階段,可伴有低丙種球蛋白血症。隨年齡增長,可自行緩解。
病人僅有中性粒細胞減少,無原發病亦無反複感染者可統稱為良性粒細胞減少症,包括家族性、先天性和假性粒細胞減少症在內。
在服用有可能引起白細胞減少或粒細胞缺乏的藥物時,必須定期檢查血象。當白細胞有下降趨勢,應減少劑量或停止服用,並密切觀察一個時期。對已發病患者,應盡可能肯定其致病因素以保證患者今後不再應用和接觸類似有害因素。由於粒細胞減少與患者免疫功能密切相關,因而要注意致病因素對身體的襲擊,重在飲食、精神調理以加強抗病能力。
對於後天獲得性粒細胞減少症,重點在於加強防護,如接觸放射性物質或苯等化學品者,應加強勞動保護,定期檢查血象;慎用各種可能引起白細胞或中性粒細胞減少的藥物,尤其是氯黴素、氨基比林、抗甲狀腺藥及抗癌藥等S對過敏體質者用藥更應慎重;以往有藥物過敏者,嚴禁重新使用同類藥物。
對於先天性粒細胞減少症,重點則在於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染。
講究生活環境和飲食等方麵的衛生;避免毒邪侵害,當知“避其毒氣”,可以采取加強防範或避免與毒氣接觸,亦可采取藥物預防,如接觸放射線者可預先服用補骨脂、黃茂、女貞子、淫羊營等行之有效的預防藥物。
1.對密切接觸放射線或苯的人群(高危人群)應作定期檢查。
2.對服用有可能引起粒細胞減少的藥物的患者,要嚴密隨訪。
3.慢性白細胞減少患者,長期隨訪若血象穩定可不必服藥。對白細胞數較低而有症狀者可選用利血生、沙肝醇、維生素B4等藥物中的1-2種。
4.對起病急驟的粒細胞減少症或缺乏症,應送血液科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