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陰虛可能引發口幹、食少等症狀,通常需通過滋陰健運的中藥配合飲食調理改善。常用藥物包括沙參、麥冬、玉竹等,但需經專業醫師辨證後使用。
脾胃陰虛多因飲食偏嗜辛辣燥熱或久病耗傷陰液所致,典型表現為舌紅少苔、手足心熱。中醫認為此類體質人群需注重甘潤養陰,日常可適量食用銀耳、蓮藕、山藥等平補食材。沙參能養胃生津,常配伍石斛增強滋陰效果;麥冬善潤肺胃之陰,多與生地黃同用;玉竹兼具補而不膩的特性,適合長期調理。需避免煎炸燒烤類食物加重陰液損耗,同時注意調節情緒壓力,因肝鬱化火可能進一步灼傷胃陰。
日常應保持規律進食習慣,每餐七分飽為宜。若出現持續消瘦、夜間盜汗或口幹難以緩解,建議至中醫科就診。用藥需嚴格遵循醫囑劑量,不可擅自增加單味藥用量,孕婦及糖尿病等特殊人群用藥前應主動告知基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