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腦橋角腦膜瘤並發症
一、並發症:
1.腦膜炎:
顱後窩腫瘤術後比其他部位的腫瘤手術後更容易發生腦膜炎,多發生在術後1周左右,患者多持續高熱,頸部抵抗感,腦脊液白細胞增多,尤其是中性分葉核細胞增多明顯,但反複細菌培養呈陰性,老年人可能症狀與體征都不如青壯年者明顯,但是一旦惡化,預後很差。因此對於顱後窩開顱手術的患者,尤其是腦橋小腦角區腦膜瘤的患者,早期、多次、緩慢適量的腰椎穿刺釋放腦脊液有利於促進腦脊液循環的恢複,減少腦膜炎的發生。另外應盡量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少腫瘤殘餘,手術結束後反複衝洗術腔,手術後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等都是預防腦膜炎的關鍵。腦膜炎一旦發生,則需要積極處理,更換有效的抗生素,多次腰椎穿刺釋放腦脊液,也可以腰椎穿刺置管引流,必要時可行慶大黴素鞘內注射。
2.後組腦神經損傷:
若患者後組腦神經受牽拉、鉗夾或手術後粘連,則術後患者易發生飲水嗆咳、聲音嘶啞、咳嗽反射減弱等,此時患者易發生吸入性肺炎,術後有意識障礙的患者更容易發生。此並發症一旦出現,可預防性行置胃管鼻飼,靜脈輸液保證患者的能量及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給予營養神經藥物治療,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複,平時護理時應注意多翻身、拍背等促進痰液排出。一旦發生吸入性肺炎,應盡量吸出吸入氣管內的食物,霧化稀釋痰液,必要時氣管切開,更換有效的抗生素。
3.腦幹損傷:
若切除腫瘤過程中過度牽拉腦幹,電灼過多的腦幹供血動脈或直接電灼腦幹,則易導致偏癱,甚至出現呼吸循環功能紊亂。此並發症應以預防為主,若一旦發生應針對性治療,呼吸循環紊亂的患者多預後不良,若僅為一過性腦幹水腫,則功能有可能恢複,若發生梗死則較難恢複。針對腦幹損傷無有效的治療措施,水腫應使用脫水藥,有時高壓氧可以促進功能恢複,針灸也有一定的效果。腦幹損傷所致肢體癱瘓,保守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預防靜脈血栓形成,尤其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此並發症也應以預防為主,手術後應針對癱瘓的肢體進行針對性治療,如被動活動、按摩、理療、針灸、抗凝等。
4.三叉神經、麵神經損傷:
常發生營養不良性角膜潰瘍或暴露性角膜炎,此並發症的發生與手術操作有很大的關係,一般發生在手術後半年左右。患者因長期眼瞼不能閉合或角膜反射減弱導致角膜炎、甚至角膜潰瘍的發生。防治的關鍵在於預防,術後患者出現角膜反射減弱或周圍性麵癱時應及時處理,防止或延緩角膜炎及角膜潰瘍的發生。患者應長期應用氯黴素眼藥水或紅黴素眼藥膏,保持角膜的營養,必要時可將眼瞼縫合。
5.腦水腫:
腦膜瘤術後易發生腦水腫,腦橋小腦角腦膜瘤也不例外。一旦發生應給予減輕腦水腫的藥物。
6.腫瘤複發:
多因手術未完全切除腫瘤,或未處理好腫瘤的基底及受腫瘤侵蝕的顱骨所致。對於腫瘤未完全切除的患者,應進行放射治療或內放射治療。一旦腫瘤複發,仍應手術治療。
7.其他器官病變:
若患者手術前合並心髒、肺或其他全身係統疾病,術後可能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此並發症的防治關鍵在於預防,手術前充分估計患者耐受手術的能力,術前充分準備後方可進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