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
(1)大結節骨折:約有30%~40%合並大結節骨折。肱骨頭向前脫位時肱骨大結節衝擊關節盂前緣引起骨折,多數病例骨折塊較大,且仍有骨膜與肱骨頭相連,故脫位整複後,骨折塊亦隨之複位。少數複位欠佳,一般認為大結節向上移位1cm,將影響肩部的功能,應考慮手術。術後將上臂置於內旋、稍內收位,前臂橫行依附在胸壁前固定。禁用外展、外旋位固定上臂的方法,因對撕裂的關節囊愈合不利,有促使重新脫位或形成習慣性脫位的危險。
(2)關節盂骨折:一般為撕脫性骨折,骨折塊大小不定,多與關節囊相連,有些可為遊離性骨塊。此部位骨折可影響肱骨頭的回納複位,但最重要的是易發展為習慣性脫位,故骨折塊厚度超過5~6mm而複位不良者應手術治療。
(3)肩胛骨骨折:肩胛骨穩定在豐厚的肌肉中,故肩部損傷時骨折少見,易產生的骨折為肩胛頸骨折及肩峰骨折。
①肩胛頸骨折:多因傳達暴力而致,骨折線自盂下至喙突基部,常為嵌插性,因暴力集中在肩胛頸,故可不合並肩關節脫位。患肩外形可因肱骨頭內旋略呈方肩,但Dugas征可為陰性。X線可確診。如骨折移位不重,可使用三角巾懸吊患肩或外展支架2~3周,練習活動。年輕人移位重的,應用外展牽引複位。
②肩峰骨折:肩峰居肩部皮下最高點,因而自上而下的直接暴力和因肱骨頭傳來的間接暴力,均可導致骨折。骨折位於肩峰基底者,可因三角肌牽拉而向下外移位,妨礙肩關節功能,宜用三角巾懸吊,使之上移複位;位於肩關節以外的骨折,因骨折片小,可用背帶壓迫,用三角巾懸吊患臂。
2.肩袖損傷
是肩關節脫位常見的並發症。由於不能在X線片上直接顯示而常被忽略。好發於40歲以上的患者,X線片顯示無肱骨大結節骨折的肩關節前下脫位,應考慮到肩袖損傷的可能。年輕人在嚴重超外展損傷時亦可發生。康複期功能恢複欠佳,不能肩外展或伴有明顯疼痛時,則更應考慮肩袖損傷。肩袖損傷嚴重者,其外展功能欠佳,診斷明確,應盡早手術探查縫合。
3.血管損傷
肩關節脫位可合並腋動脈或靜脈的損傷,常見於老年人或血管硬化的患者。對年輕人如手法複位過於粗暴也可造成血管的損傷。
腋動脈行經胸小肌下緣時,受到胸小肌的束縛作用,位置相對比較固定。當肩外展、外旋時,腋動脈受牽拉緊張。當肱骨頭向前脫位時,頂壓腋動脈向前移位,而胸小肌的外緣作為一個固定的支點,使腋動脈在該處受到一剪切應力,可使動脈變形或遭受損傷。血管損傷可為完全斷裂或部分撕裂,也可為血管內膜損傷而致血管栓塞。
腋動脈損傷表現為肩部腫脹,以腋窩部為著,患肢皮膚蒼白或發紺,皮膚溫度降低,橈動脈搏動消失,肢體麻痹。嚴重時可有休克表現。血管造影可顯示損傷部位和範圍。
大血管損傷的診斷明確應及早行手術治療,爭取修複損傷的血管,恢複肢體的血液循環。年輕的患者由於側支循環供應,雖不致使整個肢體壞死,但因血液循環不足,仍有部分病例殘留患肢功能障礙;對於老年患者或有嚴重動脈硬化者,因為側支循環不良,不宜行動脈結紮術。
4.神經損傷
肩關節脫位合並神經損傷,最常見者為腋神經損傷,偶爾可見臂叢神經損傷。腋神經由臂叢分出後,行至肩胛下肌下緣,急轉向後穿過四邊孔出腋窩,繞肱骨外科頸發出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圓肌。肱骨頭向前脫位,肱骨頭連帶肩胛下肌向前移位,使腋神經受到牽拉和擠壓傷。腋神經損傷後三角肌麻痹,肩外展功能障礙和肩外側皮膚感覺障礙。
單純腋神經損傷多為挫傷或牽拉傷,肱骨頭複位3~5個月後多可恢複。多根臂叢神經損傷一般暴力較重,可殘留有永久性功能障礙。
5.肩關節僵直
肩關節脫位後製動時間過長,或未及時正確地行功能鍛煉,特別在中年以上及老年人,可造成關節囊的粘連和肌肉的萎縮,從而造成肩關節活動受限。故對40歲以上的患者,製動時間不宜太久,去除固定後應積極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
骨化性肌炎在肩關節較少見,可因反複暴力手法複位或強力活動引起,是影響肩關節活動的原因之一。另外,肩袖損傷和腋神經損傷,由於肩外展功能喪失,也會影響肩功能的恢複,應強調早期正確診斷、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