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病原體:
成蟲的顏色為乳白色或淡紅色,體表有明顯的橫皺紋,特別是其體前部比較明顯。蟲體呈圓柱形,前端粗大,後端漸細,尾端鈍圓。頸部短,呈圓柱形,與吻鞘相連。無口及消化道,營養物質自體表吸收。整條蟲體由吻突、頸部和軀幹三部分組成。吻突呈球形,可伸縮,其周有5~6排尖銳透明的吻鉤,每排6個,呈螺旋形排列。寄生時,吻突插入黏膜,甚至穿透黏膜層。雌蟲大小約為(20~65)cm*(0.4~1.0)cm,雄蟲大小約為(5~10)cm*(0.3~0.5)cm,呈長逗點狀,尾端有一交合傘。
蟲卵呈卵圓形,深褐色,大小約為(67~110)μm*(40~65)μm,平均為91μm*47μm。卵殼厚,卵殼上布滿著斑點狀的小穴,頗似桃核。卵殼由四層組成,外層薄而無色,易破裂;第二層厚,褐色,有皺紋,兩端有小塞狀結構;第三層為受精膜;第四層不明顯。成熟蟲卵內含一個幼蟲——棘頭蚴。
感染過程:
成蟲寄生在豬小腸內,卵隨糞便排出,能在土壤中生存好幾個月。卵被中間宿主——金龜子的幼蟲(蠐螬)吞食,在其體內發育為感染性幼蟲。其中間宿主為金花龜屬的金龜子(Cetonia aurata)、鰓角金龜屬的金龜子。豬在拱土時吞食含有感染性幼蟲的蠐螬或金龜子時即遭感染。自幼蟲侵入豬體到發育為成蟲約需2—4個月。蟲體可在豬體內寄生10—23個月。人可因偶然吞食中間宿主或棘頭體汙染的飲水或食物而受到感染,但人不是該蟲的適宜宿主,所以在人體內,棘頭蟲大多是不能發育為成熟的卵和產卵的。
豬巨吻棘頭蟲的感染也與人們的生活習慣有關,在流行區,兒童有燒吃、炒吃,甚至生吃天牛、金龜的習慣,所以患者以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為主。
二、發病機製
蟲體吻鉤附於腸粘膜上,造成粘膜組織充血、出血、壞死並形成潰瘍。隨後由於結締組織的增生,局部形成包塊。蟲體損傷達腸壁深層造成腸穿孔,引起局限性腹膜炎。少數病人可由於腸粘連而出現腸梗阻。此外,常因蟲體更換固著部位,使腸壁組織發生多處病變。
蟲體代謝產物等毒性物質被人體吸收後,患病者可出現陣發性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腹瀉、消瘦、貧血等症狀;繼而可能會出現失眠、多夢等神經精神症狀。
蟲體吻突不斷向腸壁深層侵犯,可穿破腸壁,造成腸穿孔,引起局限性腹膜炎和腹腔膿腫等並發症;有時因腸粘連而引起腸梗阻等嚴重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