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由於先天性、動力性、機械性等因素對脊髓及伴行血管產生壓迫刺激而致病。
(二)發病機製
在頸椎病情況下引起脊髓受壓(或刺激)的病理機製主要有以下四種:
1.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主要指頸椎椎管發育性狹窄。從病因學角度來看,其是後述三者的病理解剖學基礎。除非占位性病變體積過大(例如骨贅、腫瘤及碎骨片等),大椎管者的脊髓型頸椎病發病率明顯地較頸椎椎管狹窄者為低,即使出現症狀,也多較輕微,且易於治愈。
2.動力性因素 動力性因素主要是指椎節的不穩與鬆動、後縱韌帶的膨隆與內陷、髓核的後突、黃韌帶的前凸,以及其他有可能突向椎管、對脊髓致壓,而又可因體位的改變而能夠消失或減輕者。
3.機械性因素 機械性因素指骨質增生、骨刺形成及髓核脫出等,包括局部或蛛網膜下隙形成粘連無法還納者。這些因素大多是在先天性及動力性因素基礎上而對脊髓形成持續壓迫。
4.血管因素 脊髓血管及其血供量像腦部血管一樣,具有十分驚人的調節能力,以維持脊髓在各種複雜活動中的血供;其正常與異常狀態的供血量可以相差20倍左右。如果某組血管遭受壓迫或刺激時,則可出現痙攣、狹窄甚至血栓形成,以致減少或中斷了對脊髓的血供。視缺血的部位不同,在其相應的支配區表現出各種脊髓缺血症狀,嚴重者則有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後果。在臨床上具有代表性的脊髓缺血表現包括: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引起的四肢癱瘓(以下肢為重),溝動脈受壓引起脊髓中央管前方缺血,出現上肢癱瘓(也可波及下肢);軟脊膜缺血,引起脊髓刺激症狀;以及因大根動脈受阻所引起的脊髓變性等。此種在臨床上難以被察覺的因素,實際上對脊髓的病理生理改變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在手術時僅僅摘除脫出的髓核,四肢癱瘓症狀可迅速減輕甚至消失,而如此驚人的速度隻能用血管因素來加以解釋。因此,在臨床上應充分估計血管因素的重要作用,此對手術時機的選擇與判定亦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四方麵因素易使處於骨纖維管道中的脊髓組織遭受刺激與壓迫。早期,多係在椎管狹窄的基礎上由於動力性因素對脊髓本身或脊髓前動脈、溝動脈等造成刺激,出現肌張力升高、反射亢進及感覺過敏等症狀,並具有較大的波動性。而後期,由於致壓因素以機械性(骨贅等)為主,對脊髓的壓力持續不消,不僅症狀與體征日漸加重,且可形成難以逆轉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