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病是由慢病毒中朊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是由朊蛋白傳遞所致的疾病。為一種直徑10~20nm,長100 nm的被稱為瘙癢病特異蛋白顆粒的感染所致中樞神經係統變性、大腦皮質神經細胞變性減少、星形細胞增生和海綿狀改變等。本病傳播途徑尚不十分清楚,約有10%病人為家族傳播,還有少數為醫源性傳播,如角膜移植或接受生物製品治療而發病。
(二)發病機製
因瘙癢病特異蛋白為非常規因子,不具有免疫原性,進入機體後不能刺激機體進行細胞的體液免疫反應,因而一旦感染便不能清除病原,使大腦皮質出現病理性海綿狀改變,神經細胞減少、變性和星形細胞增生改變等。經典型早期一般僅見輕度腦萎縮。鏡下顯示大腦皮質灰質可見大小不等、圓形和卵圓形空泡呈海綿狀改變,神經細胞變性減少和脫失伴隨星形細胞增生,無炎性細胞浸潤。PrP免疫組化染色陽性,剛果紅染色偶見澱粉樣斑。電鏡所見膜狀空泡變性和羊瘙癢症相關纖維(SAF)。
晚期則見明顯腦池變寬、腦回扁平嚴重腦萎縮,無炎性滲出和局灶性腦病變。病理性海綿狀改變主要見於大腦皮質,其分布以顳、額、枕葉為最著,頂葉和中央回則最輕,基底節殼核、尾狀核和丘腦病變明顯,而蒼白球大細胞較輕,小腦、中腦、腦橋和延髓亦可見海綿狀改變、神經細胞減少變性和星形細胞增生。脊髓前角亦可受累但較輕。病程短者海綿狀改變重,病程長者神經細胞變性和星形細胞增生明顯。
新變異型與經典型海綿狀改變、神經細胞變性和星型細胞增生、PrP反應陽性等基本一致,但病變程度和分布不同,例如丘腦和小腦病變明顯,剛果紅染色澱粉樣變較經典型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