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較罕見,發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一。男女患病率相等。發病年齡多在40~65歲,但可在成年的各階段發病。多為散發病例,傳播途徑不十分清楚。約有10%病人為家族傳播,還有少數為醫源性傳播,如角膜移植或接受生物製品治療而發病。病程為亞急性。發展比其他原發性癡呆快,常在1~2年內死亡。
前驅期數周或數月表現為神經衰弱症狀,也可出現注意力和記憶障礙,四肢無力和步態不穩。智力隨之迅速衰退,神經症狀也變得突出,可有小腦共濟失調、四肢強直和進行性麻痹,錐體和錐體外係症狀如震顫、舞蹈樣運動等;言語障礙常見;也可出現計算障礙,不能分辨左右等頂葉症狀。視力可嚴重受累,迅速出現進行性皮質盲。如腦幹受損可有眼震顫、吞咽困難或強製性哭笑。常有肌震攣。也可出現癲癇發作。有的可出現急性腦器質性綜合征,如意識模糊、譫妄,可有幻覺、妄想,最後出現痙攣性麻痹和嚴重癡呆。
有將其分為兩種類型:經典型和新變異型。分別闡述如下:
1.經典型臨床表現 中老年人發病,年齡50~70(65)歲,呈亞急性起病。早期有些病人前驅症狀類似感冒疲倦乏力,相繼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渙散、煩躁、易激惹等精神行為異常;有些病人頭疼頭暈、肢體乏力、行走不穩。可有視覺症狀:視力減退、複視、視物變形乃至視幻覺。病情迅速進展出現不自主動作、動作緩慢、肌強直、震顫、手足徐動和舞蹈症狀,多數病人出現肌陣攣抽動,反複發作,且可被聲光刺激誘發。少數病人可有失神、癲癇樣抽搐發作。很快出現認知障礙、記憶力喪失、癡呆、定向障礙,出現精神症狀甚至偏執妄想、虛構、不認人,少數興奮躁動。癡呆呈持續性進行性加重,最終臥床緘默不語。
神經檢查體征:可有複視、眼震、凝視麻痹;輪替試驗和指鼻試驗不能;步態蹣跚,共濟失調,多數病人出現肌張力高、強直、震顫、錐體外束征和肢體無力的錐體束征等,最終臨床呈木僵和醒狀昏迷狀態。
2.新變異型臨床表現 多在青年期發病,起病亞急性或緩慢發病,早期出現精神症狀:表情淡漠、情緒低沉、抑鬱焦慮或焦慮不安,全身乏力萎靡。發病數周或數月出現進行性共濟失調,認知障礙出現較晚,可有肌陣攣抽動、舞蹈樣動作,晚期出現記憶力喪失,進行性癡呆。
神經檢查體征:步態不穩、步態蹣跚、昂伯征,小腦性共濟失調,少數病人可見麵部或軀體感覺障礙,可見錐體束征和錐體外束征,癡呆、緘默不語,最終多在2年以後衰竭死亡。
起病亞急性,進展快,呈持續進展性癡呆,錐體和錐體外係征,伴有肌陣攣抽搐,病程短,多在1~2年內死亡。本病臨床表現複雜,所以臨床診斷比較困難,必須結合實驗室檢查和病理檢查方能做出較確切的診斷。輔助檢查顯示,腦脊液化驗多正常,總蛋白偶見增多,但免疫球蛋白不增多。氣腦造影正常或腦室擴大,可存在大腦和小腦皮質萎縮的征象。腦電圖往往有明顯異常,開始可出現彌漫或局灶性慢波,以後可見尖波或慢峰形波,最後在皮質抑製活動背景上出現特征性三相同步複合尖波,對臨床診斷有重要價值。頭顱CT可見皮質萎縮和腦室擴大。病理改變的特點是海綿狀改變、神經細胞變性或脫失和星形細胞增生等,有助於確診。
1.經典型散發性克-雅氏病診斷標準
(1)肯定(definite)CJD診斷:
①具有典型臨床症狀和體征(錐體束征和錐體外束征)。
②具有連續觀察腦電圖出現三相波和周期性同步發放(PSD)。
③腦組織活檢得到病理支持:
A.典型的海綿狀改變。
B.澱粉樣蛋白斑沉積,PrP免疫組化。
C.電鏡觀察:膜狀空泡變性和羊瘙癢症相關纖維(SAF)。
(2)可能(Probable)CJD診斷:
①進行性癡呆。
②典型腦電圖三相波和PSD。
③腦脊液14-3-s蛋白陽性,臨床病程<2年。
④具有以下臨床症狀4項中2項者:
A.肌陣攣抽動。
B.視覺或小腦障礙。
C.錐體束征/錐體外束征。
D.無動性緘默。
(3)可疑(Possible)CJD診斷:與可能(Probable)CJD臨床表現相似;但無典型腦電圖所見或有不典型腦電圖改變;病程短於2年者。
2.新變異型CJD診斷標準
(1)臨床表現:
①精神異常、抑鬱焦慮症狀。
②發病數周或數月出現小腦共濟失調。
③記憶力喪失,晚期出現癡呆。
④肌陣攣抽動、舞蹈樣症狀和錐體外束征。
⑤肢體乏力、麵部和肢體感覺異常,錐體束征。
⑥腦電圖無特征性改變。
(2)確診必須病理證實:
①可見豐富Kuru型澱粉樣斑圍以空泡。
②海綿樣改變以基底節區為明顯。
③丘腦可見膠質增生明顯。
④PrP沉積見於大腦和小腦分子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