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屬於RNA病毒。1934年蟲媒病毒性腦炎流行期間,1例曾被診斷為St.Louis腦炎的患者死亡後,從中樞神經係統采集到的標本接種到猴子,經連續傳代後分離出這種病毒。1年之後,在2例病毒性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中,也發現這種病毒。它對人類的病因學作用的地位,很快就得到確定。目前,它在病毒分類學上屬於沙拉病毒屬(Arenavirus)。
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的大小為40~60nm。本病毒十分不穩定,在乙醚、pH7以下均易被破壞。56℃ 1h可被殺滅。在室溫下,病毒在腦組織混懸液中也不穩定,但在50%甘油、-70℃可長期保存。本病毒在雞胚或鼠胚成纖維細胞組織培養中能夠生長。實驗室感染除鼠外,也可用豚鼠、狗與猴子。
人類感染本病毒之後,不論是否出現臨床症狀,都能產生血循環抗體。免疫熒光技術是一種快速、靈敏的方法,能檢出人類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抗體。臨床症狀出現後1~6天就可檢出抗體,隨後在數月至數年內抗體水平逐漸下降。補體結合抗體在2~3周內出現,維持數月;中和抗體則在約2個月內產生,持續多年。
二、發病機製
本病罕見致死病例,故很少有病理學改變的報告。主要發現是腦腫脹、蜘蛛膜增厚與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毛細血管出血、壞死,血管周圍炎症浸潤,局灶性炎症性淋巴小結等。但亦曾有過非典型的死亡病例,中樞神經係統沒有發現病理改變,病變隻見於肺、肝、腎與腎上腺等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