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病神經係統表現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鉤端螺旋體屬密螺旋體科,菌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沿中軸旋轉運動。在普通顯微鏡下難以看到,需要暗視野顯微鏡觀察;亦可用銀染色法檢查,菌體呈深褐或黑色。對熱、酸、幹燥和一般消毒劑均敏感。
病原體通過皮膚、黏膜或傷口進入人體,經小血管和淋巴管至血循環。在血流中繁殖,形成敗血症,並釋放溶血素及內毒素樣物質等致病因子引起臨床症狀。鉤體大量侵入內髒如肺、肝、腎、心及中樞神經係統,即導致髒器損害,並出現相應髒器的並發症。
二、發病機製
1.發病機製 病原體在血流中繁殖,形成敗血症,並釋放溶血素、細胞致病作用物質、細胞毒因子及內毒素樣物質等致病物質,引起臨床症狀。病情的輕重與鉤體的菌型、菌量及毒力有關。鉤體侵入人體後,血液中粒細胞、單核吞噬細胞增多,呈現對鉤體的吞噬作用。發病1周後,血液中出現特異性IgM抗體,繼之出現IgG抗體。隨著鉤體血症逐漸消除,體液免疫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部分患者對鉤體毒素出現超敏反應,致使首次熱退後或於恢複期出現後發症狀。
2.病理改變 鉤體病的病變基礎是全身毛細血管中毒性損傷。輕者除中毒反應外,無明顯的內髒損傷,重者可有不同髒器的病理改變。
主要表現為肺毛細血管廣泛擴張充血、彌漫性點片狀出血。肺泡含有紅細胞纖維蛋白及少量白細胞。部分肺泡內含有滲出的漿液。肺間質呈現輕重不等的充血、水腫、較輕的炎性反應。有的細胞質內有變性的鉤體。
肝小葉顯示輕重不等的充血、水腫及肝細胞退行性變與壞死。在肝細胞和星狀細胞內可見變性鉤體。
腎組織廣泛充血、水腫。腎小管退行性變與壞死,腎間質水腫、單核和淋巴細胞浸潤,見小出血灶。間質內亦可見鉤體。
心肌呈點狀出血,灶性壞死及間質炎。骨骼肌,尤其是腓腸肌腫脹、灶性壞死。
腦膜及腦實質充血、出血,神經細胞變性及炎性細胞浸潤。腦血管病變主要累及頸內動脈的末端,大腦前、中動脈的起始段,動脈病變呈節段性分布,動脈粗細不均、僵直或呈灰白色繩索狀。兩側血管均可受侵犯,輕重稍有不同。顯微鏡檢查:受累動脈內膜顯著增生,管腔因之狹窄或閉塞。病程較短者,動脈外膜可見多數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尚混有中性多形核細胞,外膜結締組織增生。病程較長者的動脈外膜及中膜僅見少量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內彈力膜顯示不同程度的增生,部分呈現分裂。中膜肌層可逐漸破壞,呈全動脈炎改變。基底核區的腦實質內毛細血管及小靜脈明顯擴張充血,有的聚集成簇。腦實質可因缺血而發生輕重不一和不同部位的水腫、出血和多發性軟化灶(劉錫民等,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