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重症肌無力的病因及發病機製尚不十分清楚。過去曾有人認為本病的發病與神經肌肉接頭處的乙酰膽堿過少或膽堿酯酶過多有關,也有人認為胸腺改變可以引起本病。自從在重症肌無力病人血清中發現有抗骨骼肌自身抗體以後,才將此病歸入自身免疫病之列。
目前已證實,本病與機體中乙酰膽堿受體抗體有密切關係。研究結果支持重症肌無力的病變部位在突觸後膜,血清中抗乙酰膽堿受體(AChR)抗體的增高和在突觸後膜上的沉積所引起的有效AChR數目減少是本病發生的主要機製。
胸腺異常與本病的發生也有關。MG病人中的80%有胸腺組織的異常改變,胸腺切除術可使相當一部分病人有所好轉。並且已知胸腺細胞與骨骼肌細胞具有共同抗原,用放射性核素標記證明胸腺髓質的一種特殊網狀細胞(肌樣細胞)與骨骼肌細胞相似,也具有乙酰膽堿受體。乙酰膽堿受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人骨骼肌提取的AChR蛋白能刺激肌無力病人的淋巴細胞轉化和釋放巨噬細胞移動抑製因子。預先切除胸腺的動物接受AChR蛋白免疫不能產生實驗性肌無力。故以胸腺為主的細胞免疫反應異常在MG發病中也起一定作用。
此外,MG患者也常伴發其他免疫性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多發性肌炎、係統性紅斑狼瘡等,MG病人血清中亦常可測到抗甲狀腺球蛋白、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等。
二、發病機製
1.重症肌無力
最特征性的電生理改變是小終板電位(MEPP)振幅的降低和低頻極限重複電刺激時的逐步衰減現象。MEPP係指靜息狀態下,突觸小泡自發釋放ACh(量子釋放)所引起突觸後膜離子遷移所產生的電位。該電位的振幅與每個量子釋放所含的ACh量,突觸後膜上AChR密度和敏感性等因素有關。因此重症肌無力是MEPP振幅減弱,或是突觸小泡內ACh合成減少,含量降低,或是突觸後膜AChR數減少,敏感性降低所致。
2.淋巴漏現象
受累骨骼肌纖維間小靜脈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稱為淋巴漏現象。急性期病者肌纖維間和神經肌肉接頭處有巨噬細胞浸潤,肌纖維間有散在灶性壞死。晚期病者可見骨骼肌萎縮、細胞內脂肪變性。胸腺異常多為組織增生,胸腺生發中心增多;胸腺瘤按病理形態可有以淋巴細胞為主,上皮細胞為主或混合型。
3.妊娠與MG的相互影響
(1)妊娠對MG的影響:
妊娠可引起母體免疫係統很大變化,但對MG的影響卻因人而異,並沒有一致的結果。Plauche報道31%左右孕婦在妊娠期和產後期病情無變化,28%至少有部分病情緩解,而41%左右病情加重。文獻報道孕產婦死亡率為4%左右。重症肌無力產婦在產後病情加重,往往病情嚴重呈突發性,呼吸衰竭為其常見的現象。孕產婦往往死於肌無力症狀的加劇或治療的並發症。妊娠期病情加重可能與妊娠期孕酮增多及其影響鹽皮質激素有關。此外孕早期的惡心、嘔吐,無法口服抗膽堿酯酶藥物也影響了MG的病情過程;妊娠期的生理應激,子宮長大、膈肌抬高也影響肺呼吸功能,使肺通氣不足,在呼吸肌無力時危險性更為增大。
(2)MG對妊娠的影響:
重症肌無力患者妊娠後流產、早產、死胎和圍生兒死亡率明顯增高。流產率達12.2%,早產率為13%~41.3%(一般人群為8.8%~24.8%)。圍生兒死亡率可達8.2%。
妊高征可能是一種與免疫有關的妊娠特有並發症,而重症肌無力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妊娠合並MG的妊高征發生率高。此類患者亦常見其他免疫性疾患。
分娩期的生理性應激亦加重了重症肌無力的病情,產婦更易疲勞與無力。由於子宮平滑肌不是靠乙酰膽堿機製,故宮縮常常不受影響。重症肌無力對分娩的主要影響在於第二產程,因產婦腹肌和提肛肌無力,不能用腹壓和協助胎頭回轉而致第二產程延長,往往需手術助產。
(3)MG對胎嬰兒的影響:
重症肌無力孕婦抗AChR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中,受累的胎兒可有胎動減少;AChR抗體幹擾了新生兒骨骼肌上乙酰膽堿受體的功能而使神經肌肉接頭處傳導功能發生障礙,出生後新生兒有重症肌無力(NMG)的表現。發生率為12%~19%。症狀往往在出生後24h內出現,也可遲至3天出現,NMG時新生兒有吸吮力弱、全身肌肉無力、呼吸窘迫、哭聲無力、麵肌無力。NMG多為暫時性肌無力,大多數嬰兒在幾周後恢複正常,很少會超過3個月。在廣泛應用新生兒重點監護室之前,患兒的病死率可達11%。
NMG的發生不能通過其母親重症肌無力的過程及嚴重度來預測。在產婦MG緩解期,而其新生兒可發生NMG。NMG產生的機製尚未完全清楚,但一般認為NMG是由於母體AChR抗體被動性轉輸給其胎兒所致。母體抗體滴度高,增加胎兒及新生兒的危險,但滴度高低不是新生兒重症肌無力(NMG)的絕對指標。通過母體血漿交換法,降低母體抗體滴度,可以降低新生兒重症肌無力的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