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伴發的精神障礙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缺鐵性貧血是各類貧血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以青年女性居多。一般由於攝入不足、吸收不良、消化道、子宮出血,營養不良及鉤蟲感染等原因引起。
再障是由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引起的貧血,再障的發病原因未明者稱原發性再障;而由明確的化學、物理或生物的毒性因素引起對骨髓造血功能損害者,稱為繼發性再障,通常是由硝基苯類(塑料、油漆)、汞、鉛、氯黴素、磺胺、抗精神病藥和放射性物質等引起。
溶血性貧血是指紅細胞在體內破壞加速,骨髓造血功能代償不足時所發生的一類貧血,其原因有紅細胞內在缺陷(多為遺傳性如地中海貧血),也有後天獲得性(如陣發性睡眠血紅蛋白尿)。促進紅細胞破壞的外來因素有:感染、中毒、自身免疫性溶血病,機械性物理、化學、生物學(如食用蠶豆)等因素。
巨幼細胞貧血(既往稱為惡性貧血)主要是指由於葉酸、維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細胞內核糖核酸合成障礙而發生的一類貧血。臨床上除貧血外有消化道症狀,維生素B12缺乏者神經症狀表現更為突出。
上述各類貧血伴發精神症狀的病因尚不是分明確。但可以肯定各類貧血是本類精神障礙發病的主要因素,貧血使腦功能紊亂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生。然而貧血卻並非為此類精神障礙的惟一病因,因為並非所有患某貧血的患者都發生精神障礙,故尚有其他因素與精神障礙的發生有關,如其他生物學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遺傳因素、人格特征,以及既往的神經精神病史等;心理因素則包括應激狀態、長期的心理矛盾等;環境因素,如居住擁擠,環境嘈雜、潮濕,空氣汙染等。這些因素也可成為貧血伴發精神障礙的促發因素。
(二)發病機製
缺鐵性貧血由於體內貯存的鐵缺乏,影響了血紅蛋白的合成,其產生的神經精神症狀與貧血引起的腦水腫或腦乏氧有關,此外由於缺鐵使體內許多臨床重要代謝酶的活性減低,使細胞功能減退,體內含鐵酶類缺乏,可產生細胞線粒體腫脹,也可產生神經精神症狀。精神障礙的輕重一般與貧血程度呈平行消長關係。此外精神障礙的發生也和病人的整體功能狀態有關。
再障的發病機製尚未完全清楚,主要是造血幹細胞缺乏,造血微環境缺陷及免疫功能異常。上述幾種因素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病人身上。
溶血性貧血是指紅細胞在體內破壞加速,骨髓造血功能代償不足時所發生的一類貧血,正常紅細胞在體內的平均壽命為120天。成人骨髓的代謝能力可達正常的6~8倍,隻有在紅細胞壽命明顯縮短時才能出現貧血。根據起病的急緩可將溶血性貧血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後者如果骨髓及心血管代償功能良好,可不出現症狀,稱之為代償性溶血病。
巨幼細胞貧血伴發的精神障礙葉酸缺乏的原因:攝入不足是主要原因,多數與營養不良、喂養不當、偏食及食物蒸煮過度有關;妊娠、哺乳、甲亢、惡性腫瘤等需要量增加時;小腸炎症、慢性腹瀉等吸收不良時;當應用影響葉酸代謝或吸收的藥物(如氨甲蝶呤)時。維生素B12缺乏的主要原因是胃腸功能紊亂,吸收不良;也有因需要量增加相對攝入不足者。葉酸及維生素B12是核酸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輔酶,可使DNA合成障礙,由於DNA缺乏,影響神經長軸的代謝而發生神經變性。維生素B12參與體內甲基移換反應及葉酸相互轉化的過程,有人提出甲基丙二酸輔酶A的轉換障礙使血內甲基丙二酸鹽增多,沉著於神經組織引起神經係統變性,也有認為維生素B12與體內氰代謝有關,氰的積聚也可損害腦組織引起精神障礙。
總之,各類貧血伴發精神障礙的發病機製歸納起來可從如下諸方麵加以考慮。
1.能量供給不足
各類貧血伴發精神障礙的共同病理生理改變為彌漫性大腦能量需求改變。由於各類貧血導致能量供應不足,引起機體代謝障礙。致使大腦正常的生理功能發生紊亂。這是此類精神障礙發生的主要機製。
2.腦低氧
貧血導致攜氧能力不足,引起機體和腦部循環障礙,甚至可出現微循環障礙等,導致腦供血、供氧不足而發生腦功能受損,這也是發生精神障礙的重要機製。
3.生物毒素作用
貧血時易受外源性物質如細菌、病毒、寄生物、化學物質、有害氣體等侵入,這些毒素或中間代謝產物可直接作用於腦細胞,造成腦細胞受損而發生腦功能紊亂導致精神障礙。
4.機體代謝紊亂
貧血時,可產生機體代謝紊亂可導致代謝酶活性障礙,進而影響新陳代謝,使能量供應不足,勢必影響腦功能而出現神經精神障礙。
5.應激反應
貧血時,生物性應激源和心理性應激源同時作用於機體,通過神經生理、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及免疫機製,產生一係列生理生化反應。在這些反應中,大腦都直接或間接受累,致使其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響,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生。
6.個體易感性
臨床也可見到這樣的事實,人群中罹患各類貧血的概率並不少見,但隻有極少數患者發生了貧血伴發的精神障礙;這可能與遺傳因素和個體素質或性格缺陷有關,如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有家族史者占2%~8%,高於普通群體;性格內向、急躁、固執、任性者患軀體疾病時易發生精神障礙;大腦功能穩定性差者,如老年人及兒童患軀體疾病時易發生譫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