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腸球菌原歸屬於鏈球菌科、鏈球菌屬,又稱為D群鏈球菌或糞鏈球菌,為革蘭陽性菌。根據DNA同源性分析,現已將其另列一屬即腸球菌屬,主要包括糞腸球菌(E,faecaL,又稱糞鏈球菌)和類糞腸球菌(E,faecium,又稱尿鏈球菌),並以前者致病多見。腸球菌一般不溶血,腸球菌耐鹽、耐熱,能在含6%NaCl的培養基中生長,在62℃高溫下也能生存30min。腸球菌為人類消化道正常菌群,口咽部也能培養到糞腸球菌,致病力弱,一般情況下不致病。但侵入人體組織內可引起相應感染。寄生於口咽部的腸球菌若被誤吸入呼吸道,特別是鼻飼營養及機械通氣等治療時,則可能引起腸球菌肺炎。其中,糞腸球菌致病的機會顯著高於類糞腸球菌。侵入性操作和廣泛使用廣譜抗生素與腸球菌的感染密切相關。
(二)發病機製
腸球菌以往被認為是低毒力的微生物,很少引起致命的感染。近十多年以來,腸球菌引起嚴重感染,並有較高病死率的報道不斷增多。腸球菌感染的顯著特點是院內感染的比例增加,尤多見於那些有基礎疾病如大手術後、免疫抑製、器官移植及心、肺、肝、腎疾病的患者。以往肺外感染報道較多,但近幾年來肺部感染發病率報道逐漸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