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良性腫瘤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二、發病機製
較為常見的十二指腸良性腫瘤病理類型有以下幾種:
1.腺瘤(adenoma) 多數腺瘤呈乳頭狀或息肉狀,突出於黏膜表麵,可為單發或多發,是十二指腸良性腫瘤最常見者。根據其病理特征又可分為:
(1)管狀腺瘤(tubular adenoma):此種腺瘤多為單個,呈息肉狀生長,大多有蒂,易出血,基底寬者一般體積較大。組織學上主要是由增生的腸黏膜腺體組成,上皮細胞可有輕度異形性,屬真性腫瘤。
(2)乳頭狀腺瘤(papillary adenoma)和絨毛狀腺瘤(villous adenoma):由於此類瘤易於癌變,據報道21%~47%的十二指腸癌來自十二指腸絨毛狀腺瘤的惡變,故此種腺瘤越來越受到臨床上的重視和警惕。這種腺瘤常為單發,表麵呈乳頭狀或絨毛狀隆起,基底部寬,無蒂或短蒂。組織學上見此種腺瘤表麵由一層或多層柱狀上皮覆蓋,間質富含血管,故臨床上極易出血。柱狀上皮細胞內含有大量黏液細胞,可有不同程度異形性,故其惡變率大於腺瘤樣息肉,不同的文獻報道其惡變率在28%~50%。
(3)Brunner瘤:又稱息肉樣錯構瘤或結節樣增生。腫瘤多位於黏膜下,呈息肉樣突起,直徑可由數毫米至數厘米,無明顯包膜。鏡下可見黏膜肌層下,十二指腸腺增生,由纖維平滑肌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小葉結構,本腺瘤除可偶見有細胞的典型增生外,很少惡變。
(4)非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和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均屬非瘤性息肉,一般可自行消失。
(5)胃腸道息肉綜合征:如Gardner綜合征、Peutz-Jeghers綜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等,此類病變均為多發性,可分布於全消化道,十二指腸的病變可發生惡變。
2.平滑肌瘤(leiomyoma) 十二指腸平滑肌瘤起源於胚胎間葉組織,發病原因不明。平滑肌腫瘤由一組平滑肌組成,分界明顯,常為單發,呈圓形或橢圓形,有時呈分葉狀,直徑小的不到1cm,大者可超過10cm達20cm左右。腫瘤生長方式有多種,可突入腸腔,也可在腸壁或向腸腔外生長。一般質地較韌,有時可發生變性。平滑肌瘤表麵黏膜有豐富的血管,故可因糜爛、潰瘍而發生消化道大出血。若良性平滑肌瘤的腫瘤細胞發生細胞核有絲分裂異常活躍時,則表明有惡變,其惡變率為15%~20%。據北京協和醫院統計,十二指腸平滑肌瘤常見的發生部位以十二指腸降部和水平部居多,中年人發病為多見,平均年齡為56.6歲。
3.類癌(carcinoid)及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 廣義的類癌包括許多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道的類癌起源於腸嗜鉻細胞(ECL),這些細胞屬於一族具有共同生化特性的胺前體攝取和脫羧細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APUD細胞),是許多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共同起源。十二指腸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除胃泌素以外多數無症狀,腫瘤直徑約1~5cm,60%為良性,較為常見的有:胃泌素瘤(gastrinoma),生長抑素瘤(somatostatinoma),神經節細胞旁神經節細胞瘤(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腫瘤主要分布於近端十二指腸,以十二指腸第二段壺腹周圍最為常見。可能與局部的細胞分泌功能有關。值得一提的是,在卓-艾綜合征中,70%的胃泌素瘤位於十二指腸。
4.其他 個別病例報道,較為罕見的十二指腸良性腫瘤還有脂肪瘤(lipoma)、血管瘤(hemangioma)、纖維瘤(fibroma)、錯構瘤(hamartom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