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創傷
創傷是Peyronie病的促進因子。許多作者已經闡述了敏感個體在性交過程中造成的陰莖創傷可發展成Peyronie病。Kadioglu等報道Peyronie病與陰莖血管疾病及勃起功能障礙有關:該作者調查了136例Peyronie病患者,76.5%有陰莖血管異常;而自訴有勃起障礙史的患者中87.5%有陰莖血管異常,動脈病變使陰莖勃起硬度下降,易患Peyronie病。
有些病人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TURP後出現Peyronie病,陰莖彎曲的機製同樣適合這些病人,但造成陰莖彎曲損傷的原因是因為術後常規留置粗口徑導尿管,當陰莖夜間勃起時易造成上述損傷。
除了陰莖彎曲損傷,其他外力因素對白膜組織的創傷也可能導致相同結果。有些車禍或工傷事故直接導致陰莖創傷,也可逐漸發展成類似於Peyronie病的病變。而有部分病人否認性交或其他誘因引起的陰莖損傷病史,這些人群的確切發病機製尚不清楚。
2.其他可能原因
(1)遺傳因素:
Perichery等首次發現斑塊細胞3、8、9號染色體的微衛星不穩定性(MSI)和雜合型缺失(LOH)發生頻率很高,推測Peyronie病的發生與此有關。
(2)免疫因素:
Schiavino等檢測64個Peyronie病人的淋巴細胞轉化試驗、血清IgA、IgG、IgM、抗DNA抗體、抗核抗體、抗平滑肌細胞抗體、C3、C4補體片段、抗鏈球菌溶血素以及C-反應蛋白滴度,發現75.8%病人至少有一項異常,而對照組僅10%異常。
二、發病機製
1966年,Smith描述了Peyronie病的病理學,認為病損是由於位於勃起組織與白膜之間的間隙(該間隙被稱為Smith間隙)中的血管周圍炎症所引起。組織學顯示該間隙中有炎症存在,有時這種炎症也可見於Bucks筋膜中及筋膜下。至今已證明病損的斑塊是瘢痕組織。
Somers 1997年用Peyronie病斑塊、Dupuytren攣縮結節和正常人的陰莖海綿體白膜組織(對照組)做膠原、彈性蛋白纖維結構及分布的研究,發現32/33(97%)Peyronie病斑塊有顯著的膠原染色,31/33(94%)彈性纖維斷裂,18/19例斑塊組織中有纖維蛋白沉積(免疫斑點試驗證實),而對照組未發現纖維蛋白沉積;7/8 Dupuytren攣縮結節中也見到顯著的膠原染色和纖維蛋白沉積。斑塊組織中纖維蛋白沉積的事實與反複的微血管損傷引起組織間隙纖維蛋白沉積的理論相符。
Mulhall等測定病人的斑塊組織和包皮中的b-F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發現斑塊中的b-FGF蛋白表達遠高於包皮中的表達;El-Sakka等用β-FGF類似物細胞調節素(Cytomodulin)注入鼠的陰莖海綿體白膜製作成功類似於Peyronie病的動物模型,證實β-FGF參與了Peyronie病的發病過程。
多數Peyronie病人存在勃起功能障礙。在多數病例中,勃起障礙先於Peyronie病,根據軸向不穩定的勃起硬度機製(可能由輕微的勃起障礙引起),這些患者發生過潛在的慢性或急性陰莖彎曲損傷。
白膜在其周圍大部分區域是分層結構,外層為縱行纖維,內層為環形,兩層在背側及腹側均存在。在腹側中線縱行纖維較薄,這部分白膜可能是單層的。海綿體中隔纖維絲呈扇形排列,並與白膜內層的纖維緊密交織在一起。正常情況下,海綿體組織具有對稱的彈性,陰莖勃起引起白膜組織伸展、變薄,如沒有內層纖維支持結構,陰莖勃起就不夠堅硬,而海綿體內的纖維骨架提供這種支持結構,海綿體中隔纖維絲擔負了勃起時大部分腹-背軸向硬度的支持。
當白膜鞘和中隔纖維伸展到極限時,中隔和腹-背側白膜鞘形成“工”字梁狀結構,以抵禦來自背-腹側的彎曲力。積聚在海綿體內的血液產生液壓,對四周的白膜施加的作用力成直角,背側與腹側力的向量作用力使中隔纖維小絲伸展。當陰莖在背-腹麵形成彎曲時,施加於這一係統中的應力集中在中隔絲與白膜連接的部位,而這裏正是Peyronie病斑塊發生的部位。因此彎曲的剪力導致白膜的層脫離在該處中隔纖維小絲與白膜相連接,層分離後引起血液滲入該分離層間隙,或引起中隔纖維小絲撕斷。所造成的創傷與血液內滲在敏感的病人中引起炎症、硬結,最終瘢痕形成。
陰莖彎曲損傷引起Peyronie病的過程始於海綿體白膜組織老化,彈性伸縮力降低。此外,似乎並非必須是嚴重的創傷才會啟動該過程,對膨脹陰莖外層圓柱體急促的彎曲所產生的張力,就足以使中隔纖維絲與白膜分離,這種張力使許多小血管破裂,導致白膜中出血和血腫形成。隨著血塊的溶解,纖維蛋白仍保留在損傷的組織中,存留的纖維蛋白激活成纖維細胞,增強血管的滲透性,並產生炎性細胞化學趨化因子。盡管這是正常組織的修複過程,但因白膜缺少血管,在組織重建過程中纖維蛋白並沒有被清除,反複的創傷導致纖維蛋白的進一步沉積,炎症繼續存在,膠原沉積,病理學上纖維化隨之發生。這個過程大約進行1~1.5年,在此期間機體重建這些瘢痕組織。
然而,並非所有遭受陰莖彎曲損傷的病人都會在白膜中形成瘢痕。陰莖創傷後,大多數病人有硬結加炎症發生,這一反應發生在白膜和白膜的周圍間隙和組織。有證據表明炎症明顯波及白膜與Buck’s筋膜間的間隙。許多病人在炎症和硬結期,Peyronie病征象似乎完全消失,實際上是創傷在愈合過程中沒有發生強烈瘢痕反應(而嚴重的瘢痕是Peyronie病的特征)。在創傷後易發生彈力組織纖維瘤病的病人易於產生嚴重的瘢痕反應。
Peyronie病好發於中年人,而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中較少見。年輕人勃起時陰莖海綿體中的壓力足以抵禦性交中陰莖變形的剪力,並可限製陰莖的彎曲,如果發生彎曲,良好的彈性伸縮力也保證陰莖白膜及中隔纖維絲能承受足夠的伸展而不致發生撕裂;然而在中年男性,隨著白膜組織彈性下降,陰莖勃起的硬度也隨之降低,如果性交過程中有外力使陰莖發生彎曲就可能引發上述病理過程;在老年男性中,性交動作沒有那麼激烈了,即使陰莖海綿體白膜彈性和陰莖勃起硬度下降,也不易發生此類損傷。
Peyronie病多發生在那些性交頻度高(性交3~4次/周)、性交動作猛烈的中年男性。有些患者可能經常嚐試易致陰莖創傷的一些性交姿勢。
Peyronie病的兩種進程代表該病的兩個亞群。許多Peyronie病的發病呈隱匿過程,病人在性交時陰莖勃起不佳,在性交時中隔纖維絲張力下降,使得白膜附著處發生往複運動(work back and forth),並產生組織疲勞,因而中隔絲白膜附著處易於斷裂,結果引起血管的破裂或中隔絲的完全斷裂,患者訴陰莖疼痛或出現痛性腫塊,緊接著會出現陰莖輕微彎曲,隨後病情可能緩慢發展。另一類發病形式:病人訴突然發病,但極少或沒有進展,患者發現陰莖彎曲幾乎是突然的,自起病後,陰莖彎曲既不進展也無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