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囊癌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1.陰囊鱗狀細胞癌是人類認識環境致癌因素導致職業癌的第一個例證,是開始化學致癌實驗的基礎。1774年英國外科醫師Pott注意到一些從童年起就從事打掃煙囪工助手的少年,其中一些人成年後在陰囊部常發生經久不愈的潰瘍,病理證實為癌變,從而提出了陰囊癌與職業的關係。1784年Bell進一步發現從事含有煙灰、粉塵作業的工人同樣有發生此種癌的可能。1922年Southan報道141例陰囊癌,69例從事精紡工,22例長期接觸瀝青或石蠟,而此時由於掃煙囪工種已被淘汰,僅有1例為掃煙囪工人。此後陸續增多的報道證明陰囊癌與從事石油、焦油、瀝青、精紡、機械等職業有關。由於缺乏勞動保護,其陰囊、會陰、陰莖等處皮膚易被各種礦物油及粉塵汙染沉積在皮脂分泌旺盛的皮膚皺襞中,長期接觸主要致癌物質3,4苯並芘而致癌變。
2.由於從接觸致癌物質到癌是一個多因素、多環節的過程,因此陰囊癌的發生常常需較長的時日。以掃煙囪工為例,少年接觸汙染到中老年才發病,一般均在十多年,最長者達68年。癌變的發生也有認為與敏感性、遺傳及基因突變有一定關係。近年來,隨著在陰莖陰囊鱗癌組織及癌前病變(Queyrat紅斑)中,屢有用PCR法檢測出人乳頭狀瘤病毒(HPV)16、18及6/11型的報告(Burmer,1993),故曾考慮HPV有可能是陰囊癌的致病因素,但多數仍認為這種因素較小(Orihuela,1995)。陰囊癌仍以職業與環境因素關係更大。
二、發病機製:
1.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簡稱鱗癌)又名表皮樣癌(epidermoid carcinoma),癌變起源於表皮角朊細胞,常在慢性皮膚病和癌前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如慢性炎症、接觸化學物質及日光損傷等,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的皮膚黏膜。
2.陰囊鱗癌的病理組織學改變與身體其他部位鱗癌相似,腫瘤由侵入真皮內的鱗狀上皮細胞不規則增生團塊所組成。團塊內為不同分化程度的細胞,但僅從鏡下觀察異形性不一定明顯,確診癌變與惡性程度仍以浸潤情況為主。根據分化及組織浸潤深度通常將陰囊鱗癌分為Ⅰ~Ⅳ級,癌腫浸潤以皮膚為主,很少侵犯到陰囊內容物。
3.陰囊癌就診時約有1/2~3/4的病人已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但多數是炎症所致。隻有少於半數為癌轉移。從發現原發癌到出現淋巴結轉移一般為6~12個月,晚期亦可有髂血管旁淋巴結轉移。
4.陰囊皮膚的表皮內原位癌稱鮑溫病(Bowen disease),是低惡性鱗癌,其發生與紫外線照射和接觸化學致癌物質有關。有時應與外陰增殖性紅斑(erythroplasia of queyrat)相鑒別。其病理改變主要為表皮棘層增厚、皮突延長,細胞排列呈非典型性增生,可見異常核分裂、瘤巨細胞及角化不良細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