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小關節不穩症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腰椎小關節由上位椎體的下關節突與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所組成。關節麵被透明軟骨覆蓋,具有一小關節腔,其周圍有關節囊包繞。關節囊鬆而薄,內層為滑膜,能分泌滑液,以利於關節的活動。
當腰椎受到過大的垂直負荷應力或是腰椎過分旋轉的剪力作用時,小關節容易發生損傷性滑膜炎,導致關節麵軟骨營養不良,軟骨表麵變薄、出現裂隙,關節麵不平整。軟骨下的骨鬆質也會發生退行性改變,骨質變硬。關節囊在承受超負荷應力或劇烈旋轉應力後可以撕裂,並形成纖維瘢痕化。當椎間盤退變,椎間隙變窄時,可致小關節囊鬆弛,直接造成小關節半脫位。
(二)發病機製
腰椎小關節的關節囊由纖維結構和滑膜兩層組成。滑膜上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分布於小關節突的神經為脊神經後支,後支分為內、外側支,兩支又均有小的分支,形成一種很豐富的神經結構,即小關節感受器。當滑膜受到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時,便產生明顯的疼痛。腰段的關節麵排列近似矢狀麵,前方有黃韌帶加強,後方有部分棘間韌帶加強,腰椎的旋轉活動受到小關節突的限製。當腰椎小關節突遭到旋轉暴力時,很容易發生損傷。脊柱屈曲50°~60°時,損傷主要發生在腰段。腰前屈時,小關節分離。腰後伸時,小關節會聚。椎體發生扭轉時,小關節一側合攏,另一側張開。人到成年後,椎間盤、韌帶等組織均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如果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做脊柱旋轉活動如腰部扭轉、彎腰取物、掃地等均會因椎體及椎間組織在不穩定狀態下承受較大的力,而使小關節咬合不良或錯位。腰5的活動範圍較大,容易發生小關節張開。當其張開時,小關節腔內的負壓增加,關節囊滑膜被吸入、嵌夾,形成小關節滑膜嵌頓。
近來有人通過對腰椎後關節內“半月板樣結構”的解剖和組織學研究,認為該結構可能是腰椎小關節滑膜嵌頓及小關節綜合征的結構基礎。該結構的神經末梢可能是一種傷害性感受器(nociceptive receptors),當半月板樣結構本身受到卡壓刺激時,便會產生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