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乳腺癌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1.IBC的發病原因尚無統一認識,可能與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關。
二、發病機製:
1.炎性乳腺癌的組織學類型無特殊:
各種類型的乳腺癌均見於IBC。IBC的急性炎症改變的組織學特征首先由Bryant於1887年描述觀察到皮下淋巴管被癌浸潤的現象,提出腫瘤浸潤造成的真皮下淋巴管阻塞而導致相關臨床表現的假說。但真皮下淋巴管浸潤是否是IBC診斷的基礎仍存在爭論。早在1938年,Taylor和Melter強調皮下淋巴管浸潤癌浸潤的特征。Ellis和Teitelbaum 1973年複習世界有關IBC的文獻,通過對組織學與預後的關係的研究,認為真皮淋巴管浸潤對確定IBC的診斷是必要的,並提出乳腺真皮淋巴癌病的命名。Saltzstein發現臨床上無IBC的表現,組織學檢查有真皮淋巴管浸潤的乳腺癌,預後與有典型表現的IBC相同,提出了臨床隱性乳腺癌的概念。IBC的皮膚炎症樣改變機製看法不一,有人認為係皮下淋巴管被癌細胞團阻塞而致皮膚水腫和組織張力增高,進一步導致毛細血管的阻塞,充血引起所謂丹毒樣改變。
2.大體形態:
可見乳房皮膚紅、腫、熱、痛和皮膚增厚,橘皮樣改變等,受累組織堅實。多數可見皮膚改變,占乳房範圍的1/3以上。石鬆魁報道材料,其病變皮膚改變範圍均1/2乳房,多數(65.7%)波及全乳。
3.組織形態:
癌腫類型不一,各種類型浸潤性癌均可發生。除了癌組織外,主要見皮膚淋巴管和毛細血管中充滿癌栓。間質中伴有急、慢性炎性細胞浸潤,但以淋巴細胞為主。有人認為,隻要臨床有炎症表現,即可診斷為炎性癌。也有人認為隻有皮膚淋巴管和血管中有大量癌栓時才能診斷為炎性癌。石鬆魁(1986)報道的35例中,有9例可見淋巴管癌栓,其中皮膚淋巴管癌栓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