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損傷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任何外來直接或間接暴力侵襲血管,均可能發生開放性或閉合性血管損傷。血管損傷的病因複雜,因而分類也不一致。按作用力情況而言,可分為直接損傷和間接損傷;按致傷因素可分為銳性損傷和鈍性損傷;按損傷血管的連續性可分為完全斷裂、部分斷裂和血管挫傷;按血管損傷的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型損傷。當然,無論哪種分類都不能完全地概括其血管損傷的全貌。
二、發病機製
1.病理生理
在血管損傷中,作用力不同,其血管損傷情況各異。血管損傷不同程度的病理改變致使其臨床表現和預後也不盡相同。一般說來,銳性損傷可造成血管的完全或部分斷裂,以出血為主。鈍性損傷可造成血管內膜、中膜不同程度的損傷,形成血栓,以阻塞性改變為主。
(1)動脈痙攣:多數由鈍性暴力或高速子彈(600m/s)引起的成腔效應,使得交感神經網受刺激造成血管平滑肌收縮,發生長節段的長時間的動脈痙攣,如果其側支循環不充分,亦可造成肢體的缺血甚至壞死。
(2)動脈挫傷:多由鈍性暴力所致,常見骨折、關節脫位或加速—減速的切應力造成,血管內膜、中膜對於過度伸展、牽拉、扭曲的耐力差致使內中膜首先破裂造成動脈管壁的廣泛血腫,斷裂動脈內膜脫入管腔內形成血栓。
(3)動脈部分斷裂:多為銳器由血管外壁刺入或醫源性插管造成血管部分斷裂。其病理改變與完全斷裂不同,部分斷裂的動脈不能完全回縮入周圍組織,且動脈的回縮擴大了裂口,出血更為嚴重。如果有通向體外或體腔的直接通路,發生嚴重的大出血,可在短期內危及生命。出血自動停止的可能性小或經短時間內停止後再出血。有時卷曲的內膜片可導致局部血栓形成,覆蓋裂口處,又由於其他動脈壁保持完整性,故此,有20%左右遠端的脈搏可繼續存在。由此,可掩蓋動脈損傷的本質。
(4)動脈血管完全斷裂:因完全斷裂的血管自身回縮或回縮入周圍組織、且斷裂的內膜向內卷曲形成血栓。通常出血量較少,但可因血運中斷發生四肢、內髒的缺血。引起肢體和髒器的壞死。
(5)外傷性假性動脈瘤形成:動脈部分斷裂後,裂口周圍形成血腫。血腫機化後血流仍與血腫腔相溝通,通過中央的動脈裂孔處循環的進出於血腫腔內形成假性動脈瘤。動脈瘤的外層為機化的纖維組織,內層為機化血栓,瘤壁不含正常3層結構,既可造成隨時破裂,又可不斷地向遠端施放血栓,造成遠端缺血性改變。
(6)動靜脈瘺的形成:如臨近的靜脈和動脈同時伴有損傷,動脈的血流即向低壓的靜脈流去,形成了外傷性動靜脈瘺。如不能及時處理可造成循環係統障礙,以致心功能衰竭。
應該指出的是病人的預後不僅取決於血管損傷的分類,還取決於血管損傷的部位、合並髒器損傷的有無、創口汙染以及救治的時間和條件等諸因素。
2.血管損傷的部位及頻度
血管損傷多見於20~40歲男性。四肢血管損傷的發生頻度在周身血管損傷中占首位,且容易致殘。Moris 1964年總結891例和平時期動脈損傷部位頻度,四肢動脈占80%左右。胸腹部大血管損傷病死率高,搶救困難。其損傷的頻度則以左鎖骨下動脈分叉稍下方的降主動脈為多見。Parmley 1959年報道275例大動脈的損傷,左鎖骨下動脈分叉稍下方的降主動脈損傷占45%。很多情況下動靜脈同時合並損傷,且合並其他髒器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