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化學因素(25%):
阿司匹林等藥物幹擾胃黏膜上皮細胞合成硫糖蛋白,使胃黏液減少,脂蛋白膜的保護作用減弱,以致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和出血等病理過程,前列腺素合成受抑製,胃黏膜的修複亦受到影響。
生物因素(25%):
細菌及其毒素。常見致病菌為沙門菌、嗜鹽菌、致病性大腸杆菌等,常見毒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毒素杆菌毒素,尤其是前者較為常見。進食汙染細菌或毒素的食物數小時後即可發生胃炎或同時合並腸炎此即急性胃腸炎。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攝入後亦可合並腸炎,且發病更快。近年因病毒感染而引起本病者漸多。
物理因素(20%):
過冷、過熱的食物和飲料,濃茶、咖啡、烈酒、刺激性調味品、過於粗糙的食物均可刺激胃黏膜,破壞黏膜屏障。
精神、神經因素(15%):
精神、神經功能失調,各種急重症的危急狀態,以及機體的變態(過敏)反應均可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損害。
外源性刺激(10%):
胃內異物或胃石、胃區放射治療均可作為外源性刺激,導致本病。
二、發病機製
化學物質,如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抗炎藥可抑製細胞線粒體內的氧化磷酸化,從而抑製細胞膜上的Na -K -ATP酶和主動運輸係統,導致黏膜的滲透性增加,細胞內水鈉瀦留,細胞腫脹並脫落;還可通過抑製環氧化物酶,阻斷內源性前列腺素E2和I2的合成,上皮分泌的碳酸氫鈉及黏液減少,H 反彌散,從而破壞胃黏膜屏障,洋地黃,利血平和某些抗癌藥物等均可刺激胃黏膜,損害胃黏膜屏障。
胃黏膜充血,水腫,黏液分泌增加,表麵覆蓋白色或黃色分泌物,黏膜皺襞上常見點狀出血和(或)輕度糜爛,鏡檢見表層上皮細胞脫落,固有層血管受損引起出血和血漿外滲,伴多量中性粒細胞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