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根據引起蛋白質和能量缺乏的發病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1.原發性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原發性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是因食物中蛋白質和(或)能量的攝入量不能滿足身體的生理需要而發生的。其主要原因為飲食不當和攝入不足,如嬰兒期母乳不足,而未及時和正確地采用混合喂養;如奶粉配製過於稀釋,驟然斷奶,嬰兒不能適應或拒絕新的食品。較大小兒常見不良飲食習慣,偏食或素食,多食糖果,厭食奶類、肉類、蛋類,長期使用澱粉樣食品(如奶糕、粥),飲食中長期食物成分搭配不當,熱能不夠或蛋白質太少。以上原因均可造成攝入不夠致熱能-蛋白質不足。
2.繼發性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繼發性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多與疾病有關。主要由於食欲減低,吸收不良,分解代謝亢進,消耗增加,合成代謝障礙所致。多見於消化道感染(如遷延性腹瀉、慢性痢疾、嚴重寄生蟲感染等),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消化道先天性畸形(如唇裂、齶裂、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肝炎、長期發熱、惡性腫瘤等)等。
二、發病機製
由於熱能和蛋白質供應不足,機體首先動用貯存的糖原,繼之動用脂肪,出現脂肪減少。最後致使蛋白質氧化供能,使機體蛋白質消耗,形成負氮平衡。隨著全身脂肪大量消耗和血漿蛋白低下,全身總液體量相對增多,使細胞外液呈低滲性。如有嘔吐、腹瀉,易出現低滲性脫水和酸中毒,出現低鈉、低鉀、低鎂及低鈣血症。
重度營養不良對消化係統,心、腎功能,以及中樞神經係統均有影響。
1.消化係統 胃腸黏膜變薄甚至萎縮,上皮細胞變形,小腸絨毛失去正常形態。胃酸減低,雙糖酶減少。胰腺縮小,胰腺的分泌酶活性降低。腸蠕動減慢,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菌群失調,易引起腹瀉。
2.心髒功能 嚴重病例引起心輸出量減少,心率減慢,循環時間延長,外周血流量減少,心電圖常常無特異性改變,X線示心髒縮小。
3.腎功能 嚴重者腎小管細胞渾濁腫脹,脂肪浸潤。腎小球濾過率和腎血流量減少,濃縮功能降低,尿比重下降。
4.中樞神經係統 營養不良對大腦和智力發育有很大影響。營養不良如發生在腦發育的高峰期,將影響腦的體積和化學組成,使腦的重量減輕,磷脂減少。表現為想象力、知覺、語言和動作能力落後於正常兒,智商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