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藥物性食管炎的致病藥物種類繁多。抗生素是導致藥物性食管炎的最常見藥物,其食管損傷常不嚴重。國外報道一組40例患者服多西環素(強力黴素)、四環素片劑或膠囊後,食管鏡檢均發現有食管潰瘍,其中膠囊引起的食管潰瘍占多數,說明膠囊在食管中比片劑更容易滯留和溶解。服用林可黴素和複方新諾明的患者亦可見食管潰瘍。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還可引起食管念珠菌感染。
氯化鉀引起的食管病變以潰瘍居多,其他可見狹窄、穿孔、出血等。Pemberton報道1例二尖瓣置換術後10天的患者,因服用氯化鉀緩釋片出現食管狹窄,食管鏡檢查見食管下1/3有潰瘍病灶和白色分泌物。McCall亦報道1例左房瘤樣擴張導致食管受壓的患者由於服用氯化鉀緩釋片導致食管潰瘍,引起食管大出血。心髒擴大可使氯化鉀緩釋片滯留於食管受壓段,通過食管延遲。由於氯化鉀對食管黏膜的強烈刺激和腐蝕作用,可引起食管滲出、出血、潰瘍和狹窄,甚至引起穿孔。無論氯化鉀緩釋片或腸溶氯化鉀片,均可引起嚴重的食管損傷。
依美溴銨為抗膽堿藥而用於治療尿失禁和夜尿症,一般睡前服用。由於依美溴銨片劑接觸水即膨脹崩解,如吞服時不用水或飲水過少,其吸濕性能使其黏附在食管黏膜上,從而引起食管炎症、潰瘍和狹窄。英國藥典已禁止使用此藥。
普萘洛爾(心得安)、阿普洛爾(心得舒)、鐵製劑均能導致食管潰瘍。Pannuti用氟尿嘧啶口服治療17例消化道癌患者,其中5例出現胃燒灼痛、胸骨後壓迫感及吞咽困難,3例屍檢均發現食管下段有壞死性食管炎。另有報道1例患者,因皮下注射氯化卡巴膽堿引起嚴重嘔吐,以致食管下1/3撕裂、穿孔。大劑量水合氯醛和阿司匹林能刺激食管引起狹窄和潰瘍。地高辛、奎尼丁、色甘酸鈉、齊多夫定(疊氮胸苷)、氨茶堿、保泰鬆、吲哚美辛、潑尼鬆等均可引起食管病變。
McDonald根據藥物致食管損傷的頻率和嚴重程度。
二、發病機製
藥物性食管炎的發病機製常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而且往往是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食管疾病和異常,包括食管運動障礙,如運動不協調、痙攣、胡桃夾食管、胃食管反流病等;心房增大、縱隔腫瘤等壓迫食管引起食管狹窄;二尖瓣置換術後食管移位等易於導致藥物在食管中滯留。
2.藥物的化學性質,物理溶解度以及與食管黏膜接觸時間可影響藥物毒性。某些藥物或高濃度藥物滯留於食管,由於其本身的理化性質可直接腐蝕食管黏膜和溶解黏膜細胞屏障,如四環素、阿司匹林和維生素C等。
3.某些藥物可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壓力易致胃食管反流,將酸性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損傷,如茶堿、硝酸甘油、煙酸等。
4.長期服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以及免疫抑製藥等可損傷食管黏膜,並可導致食管念珠菌感染等。
5.服藥後立即取臥位患者,或送服藥物時飲水太少,甚至不飲水的患者,易造成藥物在食管滯留,導致食管病變。
6.藥物劑型、形狀和大小與造成食管病變有關。小、重、橢圓形的藥片比大、輕、圓形的藥片容易吞服。膠囊比片劑更容易引起食管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