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外陰痛是一組異質性疾病,病因可能為多因素性,有關外陰前庭炎的研究較多,而環狀外陰炎和感覺異常性外陰痛的報道較少。
1.念珠菌感染
有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病史是前庭炎患者惟一的最恒定特征,但不當地多次外用抗真菌藥物亦可引起這些症狀。此外,前庭炎患者的念珠菌定植率並不高於對照組。環狀外陰炎的病因學不明,但白色念珠菌可能是潛在病因,抗念珠菌治療通常有效。
2.醫源性因素
外陰痛患者常有多次使用外用藥物的病史。由於外陰皮膚角質層的保護性屏障功能不如其他部位的皮膚,故外用藥物所致的外陰刺激較常見。刺激不可能是造成初始症狀的原因,但其可能延長外陰痛的有關症狀。本病變應原致敏的發生率並不增加,且無組織學證據來證實或排除變應原性接觸性皮炎的發生。
3.心理和性心理因素
外陰痛患者有明顯的心理和性心理病態,但其能否引起症狀發生尚有爭議。性交期間性喚醒不足可引起潤滑減少並導致外陰陰道刺激,而周期性外陰刺激症狀可產生外陰痛。但幾項研究並未顯示出患者的不愉快性經曆或性濫交發生率高於對照組,且其性伴亦無明顯的性心理障礙。
4.遺傳素質
外陰痛好發於白人,黑人和亞洲人罕見,這是真正的遺傳傾向還是社會人口統計因素的影響尚無定論。
5.飲食因素
有學者推測外陰痛與高草酸尿有關,尖銳的草酸鹽結晶與上皮表麵接觸引起嚴重灼痛。然而,患者的24h尿草酸鹽排泄量並不高於對照組,枸櫞酸鈣聯合低草酸鹽飲食治療3個月,僅有10%的病例痊愈。因此,尿草酸鹽不可能是外陰痛的病因,但其可作為非特異性刺激劑而加重外陰痛。
6.雌激素影響
雌激素影響體現在:
(1)許多患者的症狀在經期加重。
(2)血清雌激素水平較低,這種情況常在產後(雌激素相對缺乏時發生),即使剖宮產亦是如此。
(3)口服避孕藥與發生外陰痛的相對危險性增加11倍。盡管雌激素可能有助於症狀發生,但其作用有待進一步評價。目前尚無對照研究顯示雌激素替代療法(外用或口服)有效。
(4)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目前認為外陰痛與人乳頭瘤病毒的相關為一種巧合,因其感染率並不明顯高於對照組,且人乳頭瘤病毒不是親神經病毒。
(5)盆底肌肉張力:多數前庭炎患者存在肛提肌不穩定、肌肉收縮後複原不良和靜息基礎張力升高。雖然盆底肌肉張力是否為症狀持續的原因尚有待闡明,但克服肛提肌張力過高的生物反饋治療確實是有希望的療法。
(6)神經因素:外陰痛類似於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均在缺乏組織損傷的情況下有持續性疼痛。動物實驗表明,皮膚傷害性感覺器(C纖維)的反複激活導致周圍神經係統與中樞神經係統變化。皮膚傷害性感受器敏感性增加係神經肽釋放所致,如P物質、降鈣素基因調節肽、內啡肽、5-羥色胺和其他兒茶酚胺;這些神經肽有前庭炎效應,可增加炎症過程。前庭炎患者前庭內P物質水平高於對照組,上皮內神經纖維密度亦有明顯增加。中樞和周圍神經敏感可能是初期組織創傷消退後仍有症狀持續的原因。
二、發病機製
前庭炎和環狀外陰炎的患者可有非特異性炎症的病理改變,如角化過度、角化不全、棘層肥厚、真皮淺層毛細血管擴張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