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近年來,有學者認為惡性中胚葉混合瘤的組織發生來源是來自子宮內膜的原始間質細胞,具有中胚葉組織多向分化潛能,可分化為上皮及間葉組織,因此,子宮內膜不但可發生單純的上皮性惡性腫瘤如腺癌和單純的間葉性惡性腫瘤如內膜間質肉瘤,纖維肉瘤等,還可發生惡性上皮成分(癌)和惡性間葉成分(肉瘤),混合的腫瘤即惡性中胚葉混合瘤。
二、發病機製
子宮惡性中胚葉混合瘤來自mullerian上皮,具有多潛能分化的傾向。
1.大體特征
(1)腫瘤由內膜長出,形成較寬基底的息肉狀腫物突入宮腔,表麵光滑或有糜爛和潰瘍,質軟,表麵光滑,可伴有潰瘍。
(2)切麵呈淡紅色,似生魚肉樣,常伴有灰黃色的壞死灶和暗紅色的出血區域,或充滿液體的小囊腔,如有異源成分,可有沙礫感或骨樣堅硬區。
(3)腫瘤有不同程度的侵肌,可侵及深肌層。
2.鏡下特征
(1)癌和肉瘤混合存在
癌肉瘤,來自同源的複合腫瘤或組合腫瘤,約占宮體癌的1.2%,多見於老年人,可發生於放射治療後。
大體:腫瘤較大,多帶蒂的息肉狀突入宮腔,也可突向陰道,腫瘤質軟,切麵灰黃色,早期累及肌層或淋巴管,很快累及小骨盆的組織及器官,發生腹膜及縱隔淋巴結轉移較早,易發生肺,肝轉移,預後很差,但同源性較異源性Mullerian管混合瘤預後好一些。
組織學:同源性癌肉瘤,含有管狀或條索狀的癌細胞,被不同分化程度的肉瘤樣間質細胞所包繞,癌樣腺體或呈腺泡狀,乳頭狀,有時伴有鱗化,肉瘤成分相似於間質肉瘤,主要為梭形細胞,部分細胞可呈多形性,偶可見向肌母細胞分化的特征。
(2)癌的成分主要有腺癌和鱗癌
而絕大多數是腺癌(95%),且主要是子宮內膜腺癌,少部分是透明細胞癌,漿液性或黏液性腺癌,極少數為鱗癌(5%),且與腺癌混合。
惡性中胚層混合瘤。
(3)肉瘤成分有同源性和異源性
同源性肉瘤中典型的是梭形細胞肉瘤,異源性肉瘤除梭形細胞肉瘤外,還含有橫紋肌肉瘤(橫紋肌母細胞),成骨肉瘤(瘤性骨),軟骨肉瘤(瘤性軟骨)或脂肪肉瘤,也可有神經膠質成分,上述各種成分可混合存在;由於腫瘤所含各種組織的量多少不一,分化程度不同,形成的組織圖像複雜,多樣,需多處取材切片,以免影響正確診斷。
惡性中胚層混合瘤即異源性複合腫瘤(Combination tumor),肉瘤成分異型性明顯,相似低分化間質細胞,有異型的軟骨母細胞,骨母細胞,橫紋肌母細胞,脂肪母細胞,也可有神經節細胞,黏液變性常見,EM可證實為原始性間葉組織的不同分化階段,來自多潛能的Mullerian上皮,免疫組化顯示,間葉組織成分含有上皮標記的抗原,支持間葉組織的上皮樣分化特點,上皮分化呈各種形態,如乳頭狀,腺樣或呈輸卵管上皮樣,甚至含有砂粒體。
偶爾惡性混合瘤的多種成分,可見息肉狀腫物內和乳頭狀腺纖維瘤內,放療後的患者,多為異源性的惡性中胚葉混合瘤,腫瘤轉移較快,癌的成分轉移較多,也有兩種以上成分同時轉移的現象。
(4)腫瘤可侵及肌層
宮旁及盆腔血管可有瘤栓。
(5)ER(雌激素受體),PR(孕激素受體)
ER和PR陽性率分別為25%~51%。
3.轉移
子宮惡性中胚葉混合瘤轉移特征為經淋巴或直接蔓延至盆腔及腹腔髒器,有報道惡性中胚葉混合瘤初次手術時盆腔淋巴結轉移約占1/3,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約占1/6,部分病例存在盆腹腔髒器轉移,常侵犯大網膜,腹膜,腸管表麵,直腸和膀胱,類似於子宮內膜漿液性乳頭狀腺癌。
美國GOG對301例臨床Ⅰ/Ⅱ期子宮惡性中胚葉混合瘤分析發現,167例為同源性,其中淋巴結轉移率15%,134例為異源性,淋巴結轉移率為21%,大網膜轉移率5%,附件轉移5%~12%,腹腔細胞學陽性率15%~27%,術中肉眼觀察腫瘤局限於子宮,而術後病理鏡下可發現有19%盆腔或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
4.臨床分期
多數學者主張將FIGO對子宮內膜癌的分期規定,作為子宮肉瘤的分期,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規定,於1989年10月以前對子宮內膜癌按1971年之規定進行臨床分期,對無法手術而行單純放療者,或先放療後手術者仍用1971年臨床分期(表1)。
手術病理分期FIGO於1988年10月推薦使用子宮內膜癌之手術-病理分期法。
(1)有關分期的規定:
①由於子宮內膜癌現已采用手術分期,以前使用的分段診刮來區分Ⅰ期或Ⅱ期方法不再應用。
②少數病人開始選用放療,仍使用1971年FIGO通過的臨床分期,但應注明。
③肌層厚度應和癌侵犯的深度一起測量。
組織病理學分級:
G1:非鱗狀或桑葚狀實性生長類型≤5%。
G2:非鱗狀或非桑葚狀實性生長類型占6%~50%。
G3:非鱗狀或非桑葚狀實性生長類型>50%。
(2)病理分級的注意事項:
①重視核不典型性,若與結構分級不相符合時,分級上應將G1或G2提高一級。
②對漿液性腺癌,透明細胞腺癌和鱗狀細胞癌分級應首先考慮核的分級。
③有鱗狀成分的腺癌,應按腺體成分的核分級來定級。
臨床上經常發現不少患者的臨床分期與手術時腫瘤的擴散轉移範圍不相符,臨床分期常較實際分期偏早,臨床Ⅰ期患者中,約有32.0%~64.0%低估了分期,甚至可有遠處轉移,明顯影響預後,國外學者對35例惡性米勒管混合瘤患者按臨床分期,手術病理分期(FIGO病理分期)及proposed病理分期(在FIGO病理分期基礎上,如子宮肌層的血管或淋巴管內有腫瘤浸潤者,分期提升1期或1亞期,發現臨床分期為Ⅰ期的21例,按FIGO病理分期減少為9例,餘12例的腫瘤擴散均超出Ⅰ期範圍,按proposed病理分期,其Ⅰ期減少為4例,三種分期法比較,Ⅰ期的2年生存率分別為33.0%(臨床分期),56.0%(FIGO病理分期)和75.0%(proposed病理分期),其Ⅰ期生存率的提高表明分期更準確,從子宮肉瘤2年內的死亡率比較早期和晚期的差別,按臨床分期Ⅰ,Ⅱ期的2年內死亡率為73.0%,Ⅲ,Ⅳ期為100%(P>0.05),差異無顯著性,若按手術病理分期,Ⅰ,Ⅱ期的2年內死亡率為57.0%,Ⅲ,Ⅳ期為100%(P<0.01),差異有顯著性,表明手術病理分期能較正確地反映早期和晚期應有的預後差別,因此,強調應進行手術病理分期,以利選擇輔助治療和估計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