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隱孢子蟲是一種專性細胞內生長的寄生原蟲,屬孢子蟲綱,球蟲亞綱,真球蟲目,艾美球蟲亞目,隱孢子蟲科,隱孢子蟲屬。蟲體呈球形,直徑為2~4μm,其生活史與孢子蟲綱的其他原蟲相似,包括無性的裂殖生殖、有性生殖及孢子生殖,三者均在同一宿主體內進行。其卵囊呈卵圓形,直徑為2~6μm,卵囊壁光滑,成熟的卵囊內有4個新月形子孢子。當其被人或動物吞食後在小腸內脫囊,子孢子從卵囊壁的裂隙中逸出,附著於小腸上皮細胞的微絨毛刷沿,並被封入納蟲空泡內發育為滋養體進行裂殖生殖,先發育為含8個小核的滋養體,然後進一步發育為有8個裂殖子的Ⅰ型裂殖體。裂殖體成熟破裂後,裂殖子再次侵入其他小腸上皮細胞,繼續進行Ⅰ型裂殖生殖或者發育為僅含4個裂殖子的Ⅱ型裂殖體。由成熟的Ⅱ型裂殖體釋放出的裂殖子則分別發育分化成雌(大)、雄(小)配子體,然後分別產生出雌、雄性配子,最後雌雄性配子結合為合子並發育成卵囊。
卵囊有薄壁與厚壁兩種,前者約占20%,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其子孢子逸出後直接侵入新的宿主細胞繼續進行裂殖生殖,造成宿主體內的重複感染。厚壁卵囊在宿主體內孢子化,囊壁為雙層,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強,經糞便排出體外即具有感染性。10%甲醛溶液或5%氨水可使之滅活,經65℃ 30min,也可使卵囊的感染力喪失。
目前認為已發現的隱孢子蟲至少有6種,人和哺乳動物的隱孢子蟲感染幾乎都是由微小隱孢子蟲所引起,但國內左仰賢等報道,他們曾從一頭33天齡的小牛糞便中同時發現微小隱孢子蟲及鼠隱孢子蟲卵囊。
二、發病機製
本病確切的發病機製尚不十分清楚,多數人認為可能是由於腸黏膜上皮細胞廣泛受損及絨毛萎縮而導致吸收不良的結果。有人推測微小隱孢子蟲可能產生腸毒素,他們發現感染微小隱孢子蟲的牛犢糞便上清液中具有腸毒素樣活性。病程中大量水與電解質的丟失是小腸黏膜受損和腸功能失調所致。此外腸道內雙糖酶和其他黏膜酶的丟失與減少,也是引起腹瀉的原因之一。有人發現來
源於感染微小隱孢子蟲的腸上皮細胞的前列腺素E2具有刺激Cl-主動分泌和抑製中性NaCl吸收的作用。
隱孢子蟲在人體和動物體內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基本相似,病變主要見於小腸和結腸,胃與食管也可被累及。小腸病變部位的絨毛萎縮變短甚至消失,隱窩上皮細胞增生同時隱窩明顯加深,黏膜表麵的上皮細胞呈短柱狀,胞核排列不規則,絨毛上皮層及固有層均可見單核細胞及多核炎性細胞浸潤。結腸黏膜的病理變化與小腸相仿。在患者痊愈後,上述病變可以恢複正常。感染延及膽囊時,可引起急性和壞死性膽囊炎,膽囊壁增厚變硬,黏膜麵變平並可出現潰瘍,鏡下可見膽囊壁壞死並伴有多核細胞浸潤。在肺部隱孢子蟲感染患者的肺組織活檢標本中可見到活動性支氣管炎及局灶性間質性肺炎等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