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HSV無處不在,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描述它與人類感染有關。1968年才明確了HSV-1和HSV-2之間生物學特性和抗原的區別。Nahimas等提出HSV-1與非生殖係統感染、HSV-2與生殖係統感染有關。病毒主體為25麵體對稱式排列,病毒核心為雙鏈DNA,分子量為100*106Da,編碼至少70種多肽,直徑100~110nm的DNA核心被衣殼蛋白包裹,保護病毒核酸不被核酸酶 破壞。緊靠衣殼的是被膜,由不定型物質組成,包裹外殼和被膜的是一疏鬆的雙層脂質膜,含有多聚氨基酸、脂質及糖蛋白。糖蛋白決定病毒的區分特性,並提供宿主產生應答的獨特抗原,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病毒核心和衣殼蛋白在感染中複製,複製的子代病毒隻有完整病毒顆粒並具有感染性。原發HSV感染發生於出生後6個月至5歲,約75%的15~25歲成人感染HSV並產生抗體,60歲以上的達97%。僅有1%~6%的患者首次感染後有臨床表現,大部分呈亞臨床狀態。約95%以上與HSV有關的臨床表現是複發感染,並且在首次感染後很長時間才會出現。
二、發病機製:
1.首次HSV由易感個體的直接接觸感染,病毒感染邊緣末梢器官如皮膚和黏膜,極大多數無症狀或呈隱性感染,並傳遞至局部的三叉神經節、頸上神經節和角膜基質細胞中(Ⅰ型)以及骶尾神經節(Ⅱ型),成為終生病毒攜帶者。潛伏的病毒能在任何時候被各種刺激激活(如發熱、外傷、精神壓力、紫外線照射、月經、腸胃功能失調、手術及藥物等),並進入複製循環,病毒經神經網到達邊緣末梢器官,導致HSV複發。免疫抑製的個體如白血病、惡性腫瘤或器官移植患者,HSV複發多見,且較嚴重。
2.臨床表現和複發頻率與首次感染的病毒類型(病毒組基因)有關,隻有在極度的情況下(白血病、惡性腫瘤)才能致病。另一些病人體內存在更具毒性的病毒,可產生嚴重的臨床表現並頻繁複發。病毒基因和各種刺激因素是引起病毒活動和臨床疾病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