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引起鞏膜炎的真菌是真核微生物,在空氣、土壤和自然界中廣泛分布,可分為酵母菌(yeast)、真菌(mold)和二態菌(dimorphic)。最常見引起鞏膜炎的是絲狀菌(filamentous),如曲黴菌(aspergillus)、支頂孢菌(acremonium);另一些形成鞏膜感染的是二態絲狀菌如申克孢子絲菌(sporothrix schenckii)、鼻孢子菌(rhinosporidium seeberi)等,大多數為腐物寄生菌,在全身或局部創傷以及免疫力低下時則發生機會性感染。危險因素有:意外創傷特別是植物性的和土壤因素的鞏膜和(或)角膜外傷、眼科手術如翼狀胬肉切除後用β射線照射、視網膜脫離的鞏膜扣帶術以及全眼球炎、全身細菌及病毒感染、免疫係統異常、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配戴角膜接觸鏡、靜脈吸毒者、慢性疾病長期用藥包括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者等。
二、發病機製:
1.多數深部真菌病的病原菌是機會性真菌,隻在機體免疫功能降低,特別是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時,它們才侵襲組織而致病。淺表真菌感染,很少誘發免疫反應,凡受真菌侵入的個體,可能出現遲發性變態反應,一般在感染10~14個月即可表現,這在宿主獲得特異性抗真菌感染方麵具有重要的意義,致敏T淋巴細胞能激活並增強巨噬細胞對真菌的吞噬和殺傷作用。特異性細胞免疫功能健全者,原發的真菌感染常被局限化,在局部形成肉芽腫;特異性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則易發嚴重播散性感染,並進一步削弱機體抗感染能力,招致細菌混合感染。深部感染能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這類機體能否預防真菌再感染,尚無肯定的證據,一般認為真菌感染誘發的抗體應當不是獲得抗真菌免疫的重要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