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異尖線蟲隸屬於蛔目,蛔亞目,異尖科。異尖科有異尖線蟲屬、偽地新線蟲屬、對盲囊線蟲屬、宮脂線蟲屬四種致病蟲屬30多種蟲種。可引起人異尖線蟲病的主要有6種異尖線蟲:簡單異尖線蟲、典型異尖線蟲、抹香鯨異尖線蟲、擬地新線蟲、對盲囊線蟲和宮脂線蟲。
異尖線蟲幼蟲黃白色,長園筒形,體長1~3cm不等。異尖線蟲成蟲形似蛔蟲,雄蟲長為31~90mm;雌蟲為63~100 mm。成蟲寄生在鯨、海豚、海豹、海獅等海生哺乳動物的胃。蟲卵大小50.750.7μm*53μm,隨宿主糞便排入海水中,蟲卵孵化並發育成自由生活的第一期幼蟲,在海水溫度適宜(約10℃)時,一期幼蟲脫殼發育為第二期幼蟲,長約230μm。當第二期幼蟲被海水中甲殼類動物(第1中間宿主)如磷蝦等吞食後,即鑽入體腔,並在其血腔內發育成第三期幼蟲。第三期幼蟲形態細長,大小約30mm*1mm,有側索,在橫切麵呈Y形。口周圍有三個唇(背麵一個,腹麵兩個)和鑽齒一個。當海魚和軟體動物(第二中間宿主)吞食含幼蟲的甲殼類後,幼蟲鑽入消化道及其內髒與肌肉組織內寄生。含第三期幼蟲的海魚被海生哺乳動物(終宿主)吞食後,幼蟲鑽入其胃黏膜內成群生長,發育為雌、雄成蟲,交配產卵,完成其生活史。人不是異尖線蟲的適宜宿主,第三期幼蟲可寄生於人體消化道各部位,亦可引起內髒幼蟲移行症。但此幼蟲在人體內不能發育為成蟲,一般在2~3周內死亡。異尖線蟲對鹽、酒精、醋、放射線等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對溫度的抵抗性極弱,幼蟲在加熱至60℃即可殺死,-20℃ 2h死亡。
二、發病機製
(1)異尖線蟲幼蟲具有較強鑽刺力,侵入人體後能對人體咽喉、胃或腸黏膜組織產生刺激作用,引起組織病變,但一般反應較輕。(2)多次反複感染後,使機體致敏,一般反應較重而急性。(3)異尖線蟲的排泄物、分泌物能夠引起宿主免疫反應,異尖線蟲幼蟲的分泌物質可以降解細胞外基質,以此破壞宿主組織。
三、病理改變
引起人體組織病變的主要是異尖線蟲幼蟲,成蟲產生很小或甚至不產生病變。主要的病變表現為在幼蟲寄生部位形成肉芽腫。胃腸粘膜常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的蜂窩組織炎和嗜酸性肉芽腫的形成,從手術摘除胃或腸道的病理組織標本中,可見黏膜下有局限性腫塊、出血、糜爛和潰瘍,腸壁增厚,可達正常的兩三倍,是引起腸腔狹窄和腸梗阻的原因。有學者根據組織病變程度,將病理組織分為異物性蜂窩組織炎型、膿腫型、膿腫肉芽型、肉芽腫型等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