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是一類常見,而且曆史古老的傳染性皮膚病。最早見於古希臘,從18世紀臨床上已注意生殖器皰疹的存在到19世紀以後皰疹類疾病的發病率上升,因為工業革命促使人口居住密集和人口大規模流動,通過一般接觸及性接觸傳播皰疹的機會增加。此後並發現皰疹病毒具有潛伏性感染的特點。
單純皰疹病毒呈球形,由核殼體及病毒外包膜組成。核殼體呈二十麵體形狀,由162個殼微粒構成;其核心內含有病毒基因組,為線性雙鏈DNA分子,長度為15226kb,HSV-1、HSV-2兩個亞型基因組之間的同源性僅為47%~50%。單純皰疹病毒基因組至少編碼70種不同的蛋白質。成熟的病毒核殼體至少含有七種蛋白質。核殼體表麵有一層物理結構尚不完全明確的內膜,含有四種蛋白質成分,與病毒基因的轉錄複製有關。單純皰疹病毒的外包膜係雙層含脂糖蛋白。糖蛋白成分複雜,至少包括六種;其中,糖蛋白gG的抗原特異性是鑒別HSV-1型或2型的血清學依據。
本病是由DNA病毒的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所致。人類單純皰疹病毒分為兩型,即單純皰疹病毒Ⅰ型(HSV-Ⅰ)和單純皰疹病毒Ⅱ型(HSV-Ⅱ)。Ⅰ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膚、
單純皰疹病毒侵入宿主細胞後,病毒DNA進入細胞核內複製,與此同時,病毒DNA轉錄物進入胞質,指導病毒結構蛋白在細胞質內的合成;隨後,子代病毒DNA回到胞質內裝配為具有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顆粒。在單純皰疹病毒的複製過程中,成熟的病毒顆粒大約隻占少數,其餘因未能被及時加工、包裝,而被迅速降解,或成為非感染性的不成熟病毒顆粒。
粘膜(口腔粘膜)和器官(腦)的感染。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皮膚粘膜感染。此兩型可用熒光免疫檢查及細胞培養法相鑒別。
皰疹病毒科分為α、β、γ三個亞科,包括114個成員,具有一定的宿主特異性,分別感染人或其他的動物。目前,人皰疹病毒至少包括8個成員(表1)。
單純皰疹的病原體為人單純皰疹病毒,在病毒分類學上歸於人皰疹病毒科α亞科,單純皰疹病毒屬,分為HSV-1、HSV-2兩個亞型。HSV-1亞型主要侵犯腰以上部位,尤其是麵部、腦組織等;而HSV-2 型主要侵犯腰以下部位,尤其是生殖器等,故有生殖器皰疹之稱;但這種區分並非嚴格。
研究證明,複發性單純皰疹患者可有細胞免疫缺陷。一般認為HSV-Ⅱ型與宮頸癌發生有關。
人是單純皰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病毒經呼吸道、口腔、生殖器粘膜以及破損皮膚進入體內,潛居於人體正常粘膜、血液、唾液及感覺神經節細胞內。原發性感染多為隱性,大多無臨床症狀或呈亞臨床表現,僅有少數可出現臨床症狀。原發感染發生後,病毒可長期潛伏於體內。正常人群中約有50%以上為本病毒的攜帶者。HSV在人體內不產生永久免疫力,每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如發熱、胃腸功能紊亂、月經、妊娠、病灶感染和情緒改變時,體內潛伏的HSV被激活而發病。
人單純皰疹病毒對外界抵抗力不強,56℃加熱30min、紫外線照射5min、乙醚等脂溶劑均可使之滅活;但可在-70℃環境長期保存其生物學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