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致病的頜口蟲有兩種,即有棘頜口蟲及豬頜口蟲,以前者為多見。棘頜口蟲的成蟲呈鮮紅色,稍透亮,有光澤,雄蟲長度為11~25mm,雌蟲較長,為25~54mm,呈圓線狀。頭部呈半球形,表麵有4~8圈小鉤頸部狹窄,體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許多小皮棘。
人進食未燒熟含感染性第三期幼蟲的淡水魚、蛙、蛇雞等肉類而獲得感染。偶接觸以上肉類等可經皮膚感染。幼蟲侵入人體後移行於皮膚或皮下組織形成皮膚顎口線蟲病;
本病主要分布在亞洲,流行於東南亞地區。澳大利亞、墨西哥 等國亦有本病。有喜歡吃生或未煮熟魚蝦、肉類習慣地區的居民發病率較高。我國浙江、福建、上海等地區最近幾年流行的生食,其發病率亦隨之增加。
二、發病機製
吞食的幼蟲侵入胃壁,人類不是本蟲的終宿主,隻能成為轉續宿主幼蟲在人體內不能發育為成蟲,隻能在人體內長期移行而造成組織損害和病變。感染的幼蟲多為一條但亦有數條者。由皮膚侵入的幼蟲,多數情況下會在身體的個部位發生皮膚腫塊。由於幼蟲的遊走性,在皮膚的表皮和真皮間或皮下組織形成隧道,引起皮膚幼蟲移行症。此蟲可在各髒器內寄居,蟲體在人體內可以存活數年乃至十幾年。
病理變化為寄生蟲性肉芽腫,由嗜酸性粒細胞、成纖維細胞組織細胞與巨噬細胞組成。幼蟲在組織中移行時除產生機械性損傷外,還能分泌、排泄一些對人體有毒性作用的物質,誘發機體產生中毒與過敏反應從而加重病理損害。可引起炎症、水腫、貧血、壞死,慢性皮損可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此蟲可到達體內任何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