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以前認為,胃隔膜的發生與胚胎期原腸的再通有關,即Tandler假說。該假說認為,在胚胎6周後消化道上皮發生增殖,使管腔閉塞成實性索狀體,爾後,該索狀體內出現空泡化,繼而空泡融合,管腔再通。如在發育過程中幽門部停止在實性索狀體階段或該部空泡化不全,則形成胃隔膜。但現在有人認為,在胃的發育過程中不存在Tandler增殖階段,幽門隔膜的形成是由於局部內胚層組織過度增生的結果。
二、發病機製
根據部位的不同,胃隔膜分為胃竇型和幽門型。
胃隔膜一般位於幽門以上1~7cm,隔膜由黏膜和黏膜下層組成,隔膜兩麵均覆有正常黏膜。隔膜厚度2~3cm,柔軟但有韌性。無孔的隔膜可造成幽門完全梗阻,見於新生兒。有孔的隔膜,該孔位於隔的中央或偏於一側,大小2~3cm,可耐受人工擴張,見於兒童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