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厭氧鏈球菌性肌炎的致病菌是消化鏈球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是人體口腔、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之一,故屬於條件致病菌。它有9個種屬,在外科感染中重要的是厭氧消化鏈球菌(P.anaerobius)、微小消化鏈球菌(P.micros)、不解糖消化鏈球菌(P.asaccharolyticus)和大消化鏈球菌(P.magnus)。它們常和需氧菌(如B族鏈球菌、腸杆菌、葡萄球菌等)或其他厭氧菌(如類杆菌等)形成混合感染。其致病物主要為強有力的外毒素和一係列高度活性的酶類。
汙染較重的創傷和手術是最常見的誘發因素,局部肌肉缺血、缺氧也容易誘發本病。
厭氧鏈球菌性肌炎還可由鄰近組織器官的感染蔓延而來,如牙周化膿性感染蔓延可導致麵頸部肌肉的壞死。消化鏈球菌性肌炎病人常合並有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腎功能衰竭、接受化療、使用免疫抑製劑、營養不良等。部分病人發病無誘因可尋,稱為特發性病例。
二、發病機製
消化鏈球菌在厭氧的病灶中繁殖產生強有力的外毒素和一係列高度活性的酶,如透明質酸酶、膠原酶、彈力酶、纖維蛋白溶酶等,引起組織的壞死。厭氧消化鏈球菌還能分解纖維素和通過無氧酵解分解組織器官中的糖,從而產生氣體和具有惡臭的硫化氫。消化鏈球菌在肌肉間隙內擴散,鏡下可見間質水腫和炎細胞浸潤;沿肌肉內結締組織向兩端擴散,可累及肌肉全長。中心部肌細胞大量壞死,有時局部僅存留不完整的結締組織纖維架,其間可見成堆、成鏈、“拉長”的革蘭陽性球菌和大量死亡的多形核白細胞。壞死區旁的肌內膜和肌束膜明顯充血、出血和血管內有血栓形成,有灶狀肌細胞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