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組織胞漿菌分為三個變種:莢膜變種、杜波變種和臘腸變種。已發現前兩個變種的有性型為皮炎阿耶洛黴(異名莢膜伊蒙菌),真菌分類歸入子囊菌門-爪甲團囊目-爪甲團囊科,為雙相真菌。三個變種分別引起不同的組織胞漿菌命名為莢膜組織胞漿菌病、杜波組織胞漿菌病和臘腸組織胞漿菌病。
莢膜組織胞漿菌莢膜變種是Darling於1905年在美洲巴拿馬運河區自患者病灶中檢出。此型極易引起感染,應注意預防。莢膜組織胞漿菌杜波變種是1952年Dubois在南非發現的一種莢膜組織胞漿菌的穩定變種。莢膜組織胞漿菌臘腸變種是1985年Week等首先提出的命名。
莢膜組織胞漿菌莢膜變種在流行地區土壤及空氣中都可分離出,動物如馬、狗、貓和鼠等皆可感染。凡平均氣溫在22~29℃,相對濕度為67%~87%的地區,主要為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發病率較高,而歐洲一些地區則較少見。
二、發病機製
肺部組織胞漿菌病:由於吸入帶菌的塵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95%的病例無症狀,愈後隻留下鈣化點。組織胞漿菌素皮膚試驗和真菌培養陽性。胸片示肺部散在浸潤、肺門淋巴結腫大,最後留下均勻分布的鈣化點。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可以呈良性病程,如肺、肝、脾等髒器可有許多鈣化點,但無症狀。在一定條件下,如免疫力降低,則可變為進行性、播散性或暴發性。進行性或播散性多見於成人,有嚴重症狀和肝脾腫大。暴發型大多見於兒童,特別是嬰兒,可迅速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