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象 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合並明顯出血或葉酸缺乏時可呈現小細胞低色素或大細胞貧血。紅細胞大小不均,有異形、多染性和嗜堿性點彩紅細胞,合並骨髓纖維化時有淚滴樣紅細胞。血塗片可見較多有核紅細胞及幼稚粒細胞,甚至巨核細胞的裸核。網織紅細胞大多正常,合並溶血時可增多,白細胞計數增多,也可減少或正常。血小板減少、正常或增多,常見巨大畸形血小板。
2.骨髓象 骨髓穿刺時有“幹抽”現象。骨髓增生活躍。骨髓有腫瘤轉移時則貧血進展迅速,並能出現類紅白血病反應性貧血,因此凡遇到原因不明的貧血及出現幼紅幼粒血象時,應考慮腫瘤的可能,需在骨髂壓痛處穿刺塗片,或骨髓活檢可找到轉移瘤細胞。
3.血清堿性磷酸酶、乳酸脫氫酶活性可增高。
4.成熟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5.血清鐵(SI)減低,總鐵結合力(TIBC)正常或稍減低。血漿鐵清除率輕度亢進,血漿鐵轉換率正常或輕度上升。紅細胞鐵利用率正常或稍下降。紅細胞生存時間縮短。
6.病理檢查 骨髓轉移瘤多由血行播散,少數通過淋巴道轉移。骨髓活檢發現骨髓轉移瘤的陽性率為97%,骨髓塗片為72%。①骨髓塗片:轉移癌細胞體積大小不一,常為多個癌細胞聚集一團,可見雙核或多核,核漿比例增大,染色質粗呈深藍色,常有核仁,胞質藍色。腺癌細胞呈腺樣結構排列。②骨髓病理切片:可見轉移的腫瘤細胞及骨髓纖維化,轉移癌細胞大多聚集成塊狀、片狀、條索狀,其形態與原發惡性腫瘤細胞相似。來自前列腺、乳腺、胃腸道的癌細胞呈腺樣形態,胞質豐富,含有分泌物,可用特殊染色判斷分泌物性質。鱗狀上皮癌轉移時有時可見角化珠形成及細胞間橋。癌細胞外形較大、核也大、染色質粗糙、深藍、核仁明顯、胞質界限不清楚。透明細胞癌轉移較少見。
7.X線檢查 骨骼攝片發現蟲蝕樣缺損及骨髓纖維化。
8.放射性核素 骨掃描尋找轉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