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間質瘤檢查
1.體檢
部分腫瘤較大的患者可觸及腹部活動腫塊、表麵光滑、結節或分葉狀。
2. 實驗室檢查
患者可出現貧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潛血陽性。
3. 影像學特點
1) 胃鏡及超聲胃鏡檢查:
對於胃GIST,胃鏡可幫助明確腫瘤部位及大小。超聲內鏡對於胃外生性腫瘤可協助診斷,協診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潤狀況、轉移等。部分患者可獲得病理學診斷。
2)CT檢查:
CT平掃發現腫瘤多呈圓形或類圓形, 少數呈不規則形。良性腫瘤多小於5cm ,密度均勻,邊緣銳利,極少侵犯鄰近器官,可以有鈣化表現。惡性腫瘤多大於6cm,邊界不清,與鄰近器官粘連,可呈分葉狀,密度不均勻,中央極易出現壞死、囊變和出血, 腫瘤可出現高、低密度混雜, 鈣化很少見。增強CT 可見均勻等密度者多呈均勻中度或明顯強化,螺旋CT 尤以靜脈期顯示明顯。這種強化方式多見於低度惡性胃腸道間質腫瘤,壞死、囊變者常表現腫瘤周邊強化明顯。CT消化道三維重建對於腫瘤可協助診斷,協診 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潤狀況、轉移等。
3)18FDG-PET和18FDG-PET/CT:
CT,MRI等影像學方法隻是評估腫瘤的大小,腫瘤的密度以及腫瘤內的血管分布,不能反應腫瘤的代謝情況,用18氟脫氧葡萄糖的PET檢查可以彌補以上物理學檢查的不足,它的原理是胃腸道間質腫瘤是一種高代謝的腫瘤,利用腫瘤內強烈的糖酵解反應攝取高密度的18氟脫氧葡萄糖跟蹤顯影,對早期轉移或者複發比CT敏感,並且在評估腫瘤對化療藥物的反應時明顯優於其它物理學檢查方法, PET與CT聯合掃描方法能同時評估腫瘤的解剖和代謝情況,對腫瘤的分期以及治療效果的評估優於CT,也為其它實體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療效判斷提供了一個參考。
4)其他輔助檢查:
X線鋇餐示邊緣整齊、園形充盈缺損,中央可有“臍樣”潰瘍龕影,或表現為受壓、移位。腸係膜上動脈DSA對於小腸GIST診斷、腫瘤定位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