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結腸炎檢查
可有貧血和白細胞增高,便常規見紅白細胞。結腸鏡檢查可見腸粘膜充血、水腫及褐色粘膜壞死結節。活檢見不同程度的粘膜下層壞死、出血和肉芽組織,纖維化或玻璃樣變等。早期鋇灌腸可見結腸輕度擴張,可有典型指壓征。
1.血常規
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的升高。
2.組織病理學檢查
肉眼見結腸黏膜淺表性壞死和潰瘍形成,或黏膜全層壞死。鏡檢可見黏膜下增生的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和巨噬細胞;黏膜下動脈中可有炎症改變和纖維蛋白栓子;黏膜固有層可呈透明樣變性;肉芽組織周圍可有嗜酸性粒細胞和含血紅蛋白鐵的組織細胞浸潤。慢性期表現為病變部位與正常黏膜組織相間的黏膜腺體損傷和腺體再生。黏膜腺體數量減少或黏膜固有層內纖維組織的存在提示原有的病變比較嚴重。
3.直腸指診
常可見指套上有血跡。
4.X線平片
腹部平片可見結腸和小腸擴張,結腸袋紊亂,部分患者可有腸管的痙攣和狹窄。壞疽型缺血性結腸炎有時可見結腸穿孔引起的腹腔內遊離氣體以及由於腸壁進行性缺血、腸壁通透性升高引起的腸壁內氣體和門靜脈內氣體。
5.鋇灌腸造影
該檢查可以對病變的程度,尤其病變的範圍有比較全麵的了解,但有引起結腸穿孔的危險,因此對病情嚴重,伴有大量便血以及懷疑有腸壞死的患者應慎用。典型的影像表現有:①拇指印征(假性腫瘤征):是缺血性結腸炎在結腸氣鋇雙重造影檢查時的早期表現。因病變部位腸壁水腫、黏膜下出血,使結腸黏膜凹凸不平地突入腸腔,在鋇劑造影時由於鋇劑在該部位的不均勻分布而呈現拇指樣充盈缺損。一般在起病後3天左右出現,持續2~4周。該表現在結腸脾曲最為常見,但也可以在其他部位見到。②結腸息肉樣變:當炎症進一步發展,形成許多炎性息肉時,在病變部位可見到典型的結腸息肉樣改變。③鋸齒征:伴有廣泛潰瘍的患者,鋇劑灌腸檢查可見腸腔邊緣不規則,呈鋸齒樣改變,與克羅恩病引起的表現很相似,單純靠鋇劑灌腸檢查難以鑒別。④結腸狹窄:病變嚴重的患者,結腸鋇劑檢查還可見節段性結腸狹窄,部分患者可同時伴有結腸囊性擴張。在高齡患者,如果結腸狹窄僅僅局限於某一部位,病程較短,同時伴有腹痛、大便習慣改變和便血,鋇劑灌腸檢查所發現的狹窄需與惡性腫瘤引起的狹窄認真鑒別。在這種情況下,纖維結腸鏡檢查對確診很有幫助。
6.纖維結腸鏡檢查
纖維結腸鏡檢查是診斷缺血性結腸炎最有效的檢查方式。當患者被懷疑有缺血性結腸炎,但不伴有腹膜炎體征,腹部X線平片沒有明顯結腸梗阻和結腸穿孔的影像表現時,應考慮行內鏡檢查。
缺血早期可見黏膜蒼白水腫,伴有散在的黏膜充血區和點狀潰瘍。在伴有黏膜壞死和黏膜下出血的部位可見到黏膜或黏膜下呈藍黑色的改變,部分患者可見隆起的黏膜中有出血性結節,與在鋇劑灌腸檢查時見到的拇指印征或假性腫瘤征一致。連續的纖維結腸鏡檢查可以觀察到病變的發展過程,黏膜異常可逐漸被吸收而恢複正常;或進一步加重形成潰瘍和炎性息肉。慢性期的內鏡表現隨早期病變的範圍和嚴重程度而有明顯不同。以前發生過缺血性結腸炎的患者可僅僅表現為原病變部位腸黏膜的萎縮、變薄和散在的肉芽組織。
7.腸係膜動脈造影
由於大部分缺血性結腸炎患者的動脈阻塞部位在小動脈,腸係膜動脈造影檢查難以發現動脈阻塞的征象。另外,由於造影劑有可能引起進一步的血栓形成,應謹慎使用。
8.CT掃描
部分患者可見到腸腔擴張,腸壁水腫引起的腸壁變厚等非特異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