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結腸炎一般治療
一、治療
1.保守治療
絕大多數局限於腸壁內的非壞疽型病變的發展具有自限性,可以逐漸被吸收。即使部分患者發生結腸狹窄,也大部分為不完全性腸梗阻,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緩解。
對有腹痛、腹瀉和便血但無腹膜炎體征的患者,首先應采用積極的保守治療,包括補液,全身應用廣譜抗生素,禁食,胃腸減壓,氧氣吸入等。對預防性或治療性應用抗凝劑,例如肝素、鏈激酶或尿激酶等,目前意見尚不一致。在部分患者,抗凝劑的使用有加劇出血性腸梗死的可能。病程早期充分補液對預防組織灌流不足具有重要意義。在保守治療過程中,應當密切觀察患者的脈搏、血壓、體溫,每天檢測血細胞比容和血白細胞。對沒有明顯檢查禁忌證的患者應盡可能爭取行纖維結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同時確定病變的程度和範圍。對結腸缺血伴有結腸明顯擴張的患者,可通過纖維結腸鏡或經肛門插管及時進行腸腔減壓,這對預防結腸缺血的進一步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大約有2%的患者雖經積極的保守治療,病情仍得不到改善,並進一步發展至腸梗死。在治療過程中,如果腹痛加重、病情進行性惡化,並出現明顯腹膜炎體征或休克早期表現,如低血容量、酸中毒以及低血壓,提示有發生結腸梗死、腸穿孔的可能,應考慮在積極抗休克的基礎上盡早行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
壞疽型缺血性結腸炎的病死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診斷和手術治療的及時與否、患者的全身情況以及並發症的發生情況。一旦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征、腎功能衰竭和持續性感染等嚴重並發症,病死率很高。
手術治療大多僅限於缺血性結腸炎的壞疽型患者,一旦確診,應盡早手術。手術時,患者應采取截石位以利於術中行纖維結腸鏡檢查,由於在缺血性結腸炎的發生過程中黏膜層病變較漿膜層重,手術時結腸的切除範圍有時難以確定。術中對結腸病變範圍和腸壁活力不能確定或存在疑問的患者,應常規行術中纖維結腸鏡檢查。缺血結腸的切除範圍要充分,由於大部分患者結腸水腫明顯,手術吻合口漏的發生率高,應避免行一期結腸吻合,常規行雙腔結腸造口。大部分患者病變不累及直腸,因而可在充分切除近端病變腸管的同時保留直腸,以備以後病情穩定後重建腸道的連續性。
壞疽型缺血性結腸炎伴明顯結腸擴張的患者應考慮行全結腸切除。對於病情持續2周以上,雖經積極保守治療病情仍無明顯緩解的患者也應考慮手術治療。
大部分缺血性結腸炎引起的結腸狹窄為不完全性結腸梗阻,因而一般可以避免手術。對伴有慢性結腸梗阻臨床症狀的患者,經積極保守治療不能緩解或與結腸惡性腫瘤鑒別有困難者宜采取手術治療,切除狹窄腸段,一期吻合重建腸道連續性,切除組織送病理檢查。
二、預後
在非壞疽型患者,缺血性結腸炎常為自限性;壞疽型缺血性結腸炎依據患者的年齡、腸壞死的範圍、是否伴有腸穿孔和腹膜炎以及診斷的早晚和治療情況,病死率可達28%~90%。
缺血性結腸炎辨證論治
三、中藥治療
予健腸湯。藥物組成:白芍藥、白術、黃連、幹薑、木香、葛根、白頭翁。
濕熱下注型去幹薑,加黃芩、黃柏、檳榔子、馬齒莧;寒濕阻脾型加黨參、桂枝、蒼術、厚樸、半夏、砂仁、炮薑;肝鬱脾虛型加桂枝、柴胡、香附、黨參、黃芪、山藥、大棗;腸道瘀滯型去幹薑,加敗醬草、紅藤、地錦草、黃柏、大黃炭、地榆炭。
用法:每日1劑,分2~3次溫服,30日為1個療程。
灌腸治療:下腹部疼痛固定,伴大便出血者配合中藥保留灌腸。藥物組成:敗醬草、白及粉、生黃芪、錫類散。水煎至100~200 ml,加普魯卡因1支。每晚睡前保留灌腸1次,連續2周為1個療程,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