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腹膜疝檢查
一、檢查
一般的體檢對診斷意義不大,診斷主要根據排糞造影、同步排糞造影盆底造影。當盆底腹膜疝囊內有內容物時,可根據排糞造影時陰道與直腸間距或乙狀結腸、小腸下緣在恥尾線以下來推測有腸道進入盆底腹膜疝內。對無內容物的盆底腹膜疝需行盆底腹膜造影診斷,該造影可明確顯示盆底腹膜疝囊的大小、形態、水平等,是更可靠的方法。
1.排糞造影 排糞造影檢查前2~3h先口服造影劑,當用力排便時含有造影劑的小腸和(或)乙狀結腸疝入直腸陰道之間,壓迫直腸前壁和肛管上口,導致直腸內造影劑不能排出。Mellgren在2816例排糞造影中盆底腹膜疝檢出率為19.0%,盧任華等報道其檢出率為13.02%。但口服鋇劑雖使小腸顯影有利於腸疝的診斷,但同時增加了小腸重量,使其更易進入盆腔,有增加假陽性率的可能。
2.同步排糞造影盆底造影 一些學者發現,雖然排糞造影前口服了造影劑,但有一些盆底腹膜疝確診仍存有困難。Fenner報道7例臨床診斷為乙狀結腸疝的病人中5例經排糞造影未證實,而9例排糞造影診斷為乙狀結腸疝的病人僅7例臨床擬診。Bremmer等人對22例有明顯排便功能障礙、排糞造影發現有直腸陰道間隔增寬的患者,同步排糞造影盆底造影,除2例無腹膜疝出外,其餘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疝出,9例有腸道進入疝囊。國內學者張勝本等報道采用同步排糞造影盆底造影,行力排相、排後黏膜相檢查,均可見明顯的疝囊、疝囊內容物(小腸或乙狀結腸)及疝入腸襻下緣達到恥尾線以下。直腸型盆底腹膜疝均伴有直腸內脫垂或完全性直腸脫垂,除有病理性Douglas窩加深外,脫垂的直腸前壁漿膜層隨直腸全層內脫垂的產生而形成疝,在靜息狀態下疝囊可不出現,但用力排便時和排便後疝囊明顯增大加深,產生排便中斷。結合盆底腹膜造影在力排、排空後黏膜相可以清晰顯示直腸壁內疝的疝囊,這是確診的可靠方法。陰道型盆底腹膜疝盆底腹膜造影可見造影劑充盈於直腸陰道間隙,用力便排時可抵達會陰體,並疝入陰道後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