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肝衰竭檢查
1.血清學檢查
(1)血清膽紅素:血清總膽紅素一般均超過171.0µmol/L(10mg/dl),平均每天增長17.1µmol/L(1mg/dl)或更多,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
(2)酶膽分離:重症肝病丙氨酸轉氨酶(ALT)及穀草轉氨酶(AST)顯著下降,與膽紅素上升呈分離現象,即“酶膽分離”。因丙氨酸轉氨酶主要分布於肝細胞漿內,輕症肝炎或某些肝病患者,細胞膜通透性改變,胞漿內的酶釋放入血,丙氨酸轉氨酶升高;當肝細胞受到嚴重損傷時,線粒體也受累,血中丙氨酸轉氨酶則降低。穀草轉氨酶分布於肝細胞漿及線粒體內,人體患急性肝炎時釋入血中,但失活較快,故較丙氨酸轉氨酶值低;而線粒體遭破壞後,則穀草轉氨酶釋出進入血液循環,血中濃度增高且大於穀丙轉氨酶,改變了丙氨酸轉氨酶與穀草轉氨酶比值,故監測丙氨酸轉氨酶/穀草轉氨酶對判斷肝細胞損傷有重要意義,比值減小表示肝細胞嚴重壞死,預後不良。
(3)血氨基酸測定:支/芳氨基酸比值正常時其摩爾比為3∶1~4∶1,重症肝炎者降至1∶1~1.5∶1以下。遊離色氨酸明顯增高,對促進肝性腦病的發生起重要作用。
(4)前白蛋白測定:可早期反應肝衰竭。肝衰竭會影響蛋白質合成,白蛋白在體內半衰期約為20天,前白蛋白僅為1.9天,因而其在患者血中濃度下降出現較早。
(5)甲胎蛋白(AFP)陽性:表示肝細胞再生能力旺盛,見於正常新生兒或肝癌患者。肝損傷後有肝細胞再生時AFP亦呈陽性。若肝細胞進行性壞死時AFP由陰性轉為陽性,濃度逐漸升高,表明有肝細胞再生,預後良好。
2.凝血象檢查
(1)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凝血酶原活動度下降:對診斷及估計預後有重要意義。輕症凝血酶原活動度低於60%,重症常低於40%,示預後不良。
(2)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有關檢測:紅細胞形態異常,呈三角形、芒刺狀或有碎片,血小板進行性減少,纖維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均為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早期指標。如發現纖維蛋白降解物(FDP)增加,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則有纖維蛋白溶解亢進。
3.病原學檢測
應用酶聯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病毒性肝炎相關抗原或抗體,或DNA探針雜交檢測病毒核酸確定病原,必要時通過肝髒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方法檢測病毒抗原和病毒核酸。對並發細菌感染或真菌感染應多次進行血培養等檢查。
4.B型超聲檢查
可監測肝、脾、膽囊、膽管等器官大小、超聲影像,及有無腹水、腫物等。
5.腦電圖檢查
肝性腦病早期,患者即表現異常。
6.肝活體組織檢查
采用1s針刺負壓吸引技術進行肝活體組織檢查,操作簡便、安全,成功率高。對肝炎、遺傳代謝性肝病能協助確診,或有助於判斷預後。病毒性肝炎肝細胞有廣泛嚴重壞死者預後不佳;細胞腫脹型者預後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