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檢查時,可發現:50%~60%的患者有白細胞計數增高,達10×109/L;60%以上的患者有嗜酸粒細胞增多;40%~70%的病例血細胞沉降率增快,其程度與病情輕重成正比。
關節液多為少量淡黃色或黃綠色黏稠液體。早期多含中性粒細胞,後期多含淋巴細胞。細菌培養多為陰性,少數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或銅綠假單胞菌生長。皮下腫塊穿刺有時可抽出血性液體。少數病例行心電圖檢查時可發現有心肌損害表現。
1.X線表現 骨關節的X線改變要在發病後2周方才顯示出來,有時要1個月後才出現。在6個月以內屬急性期改變;6個月以後為慢性期改變。急性期改變主要是受累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骨質疏鬆,骨質破壞和關節損害。慢性期改變主要是骨質增生、硬化和關節強直。局部軟組織腫脹表現為關節周圍軟組織密度增高、層次不清,皮下脂肪透明度減低;重者有網織狀陰影,關節囊腫大,密度增高,輪廓多較清晰。這種改變是早期的主要所見,但不具特異性。慢性期軟組織陰影縮小,且長期難以消失。少數病例在受累骨質鄰近的軟組織中出現小片狀或團塊狀鈣化或骨化陰影。骨關節方麵的改變在早期是骨質疏鬆和骨小梁模糊或中斷,局限於近關節的骨端,與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骨質疏鬆相似。急性骨質破壞往往在骨端的一側或雙側有一個或多個小圓形蟲蝕狀破壞,邊界清晰,常見於肌腱附著的骨隆突區。與此同時,附近可有單層細條狀或不規則骨膜增生。本病後期的骨關節改變主要是在原來破壞區周圍有骨質增生、硬化,破壞區邊界清晰、致密,形成硬化致密的小環形灶。手、足管狀骨常有整個骨幹增粗,但無死骨。在骨骺未融合者,破壞區可在骨骺或幹骺端,易引起骨骺早期閉合。
關節間隙的改變表現為早期的關節間隙不對稱狹窄、模糊,關節軟骨麵不平整,關節變形,甚至有半脫位,軟骨下常有骨質破壞。在本病後期,可發現關節有自行融合趨勢,可形成關節強直,但融合多不完全。
2.其他影像學檢查 CT及MRI檢查及早發現早期骨關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