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憩室病檢查
1.CT掃描
2.膀胱鏡檢查。
3.鋇灌腸造影和纖維乙狀結腸鏡檢查
4.腹部平片。
5.水溶性造影劑灌腸造影。
在無出血和炎症的情況下,血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水平和白細胞計數在正常範圍。大便隱血試驗陰性。
6.X線檢查
(1)腹部平片檢查:
單純憩室病的腹部平片檢查通常是正常的,因此價值不大。憩室炎的影像特點是:腸壁移位或狹窄,黏膜改變,在病變近側或遠側腸段內尚可見到多發憩室。腹部平片可發現腹腔膿腫,小腸、結腸梗阻引起的多個氣液平麵和脹氣腸管。
(2)灌腸造影:
應用鋇劑或水溶性造影劑對比灌腸對於診斷無症狀性的憩室病價值較大,比結腸鏡更為可靠,鋇劑充盈的憩室表現為突出結腸壁的球狀突起,鋇劑排出後,仍可看到憩室顯像,無炎症表現。結腸痙攣或鋇劑充盈,可能會掩蓋憩室。有時憩室內翻或積存大便而易同息肉混淆,因此應多方向觀察、攝片,排空後攝片可提高診斷準確率。
關於憩室炎行鋇灌腸的時間,仍有爭論。Veidenheinler認為在憩室病症狀完全緩解後至少1周以上,才能行鋇灌腸檢查。但延遲檢查也影響對疾病範圍、程度、伴有疾病及並發症的及時診斷和處理。水溶性造影劑灌腸,可減少膿腫、瘺管和穿孔的危險。鋇灌腸檢查可發現憩室病的範圍,狹窄程度,有無炎性腸疾病,還可以發現膿腫或通向皮膚、小腸、結腸、陰道或膀胱的瘺管。憩室周圍炎造影的表現為:乙狀結腸變短,呈鋸齒狀,造影劑不能充盈憩室,病變的範圍較腫瘤的病變範圍長;穿孔的部分表現為造影劑通過腸壁呈線形進入膿腔。但鋇灌腸易遺漏息肉、惡性腫瘤和黏膜病變,其診斷準確率約75%。腫瘤鋇灌腸特點是邊界清楚,腸腔狹窄比較局限的腫塊影像,伴有黏膜中斷;而憩室炎則沒有黏膜中斷,腸腔狹窄界限不是很明顯。炎症消退後,憩室顯影良好,而不出現腫瘤影像。
(3)膀胱造影:
在鋇灌腸難於顯示瘺管時,膀胱造影可清楚顯示結腸膀胱瘺。結腸膀胱瘺最具有診斷意義的檢查是膀胱鏡檢或膀胱造影,可發現膀胱壁呈泡狀水腫。靜脈腎盂造影則難發現乙狀結腸和膀胱頂部的瘺管。
7.CT掃描
國外應用CT掃描診斷憩室炎逐漸增多。炎症發作時,鋇灌腸影像無特異性。而CT掃描可發現結腸壁增厚,結腸周圍炎症、瘺管、竇道、膿腫和狹窄。CT診斷可發現98%憩室炎病人有結腸周圍炎症,敏感性較高。灌腸雖可發現腔內的病變但不易發現結腸病變周圍的炎症。CT檢查用於以下情況:①懷疑瘺或膿腫形成;②保守治療後情況沒有改善者;③特殊病例診斷不明確者;④同時存在右半腸憩室炎或巨大結腸憩室的病人。CT掃描有助於術前經皮穿刺引流膿腫進行定位。對診斷結腸膀胱瘺的價值也較大。
8.乙狀結腸鏡檢查
在憩室炎發作時亦常應用,特別是合並有結腸梗阻時。為了與息肉和腫瘤鑒別,鏡檢時要充入少量空氣。但不宜在急性憩室的活動期進行結腸鏡檢,而宜在炎症消退之後。
9.B超檢查
結腸憩室較少應用,但具有無損傷性、經濟、方便等優點,常用於經皮穿刺引流結腸外膿腫。B超對於鑒別炎性腫塊和膿腫作用較大,如果小腸脹氣,炎性腫塊和膿腫較小時,B超診斷價值不大
10.選擇性腸係膜血管造影
用於憩室病並發大量出血的病人,特別急性出血期(>0.5ml/min),憩室內有造影劑外泄,即可明確診斷。血管造影不僅可以明確出血部位,還可注入藥物收縮血管進行止血。對於不適宜手術的病人可行栓塞治療。擇期手術切除病變腸管,會大大降低急診手術死亡率。
11.99mTc檢查
99mTc標記的紅細胞和99mTc硫膠體診斷憩室出血沒有特異性,但99mTc硫膠體掃描可發現小至0.1ml/min的出血點。缺點是肝髒攝取硫膠體可能會掩蓋出血點。99mTc標記的紅細胞適用於間歇性出血的病人,因為紅細胞被清除出循環並不像膠硫體那樣快,一般不用於計劃手術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