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上皮內瘤變檢查
1.細胞學檢查
自1941年Papanicloaou和Traut創立用陰道脫落細胞學診斷方法以來,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此法具有簡便易行、經濟有效及多次重複的特點,已成為婦科常規檢查的重要內容及宮頸癌普查中首選的初篩工具。從臨床角度來看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1)診斷的正確率:
細胞學陽性確診率雖達95.4%,但不同作者報道的準確率差異很大(67%~92.6%),且有一定的假陰性和假陽性。檢出CIN的假陰性為10%~35%,甚至高達50%(Coppleson,1992)。細胞學診斷的準確性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
①取材部位:是影響塗片質量的關鍵,常規在宮頸外口的鱗柱交界處取材,但因有一定比例的宮頸癌起源於頸管,特別是腺癌及絕經前、後婦女或宮頸局部治療後鱗柱交界上移,故應重視宮頸管部位的取材。目前主張雙份塗片法(即同時取宮頸和頸管塗片)及重複塗片,有助於提高塗片質量和陽性率。有學者報告隨機采用宮頸雙取器及小腳板取材,二者比較結果顯示異常細胞檢出率有顯著差異,分別為85.7%和42.8%。雙取器具有使用方便、一次完成雙份塗片的優點,但在宮頸萎縮時頸管取材困難。上海有采用小戟式刮板的,認為適用於老年患者。有研究發現,常規塗片有80%以上的細胞隨取材器被丟棄,可見細胞學的取材工具還需改進。
②加強質量控製,提高製片、染色技術及診斷水平:塗片質量差影響診斷的正確性,占40%。液基細胞學幾乎保留了取材器上的全部標本,製成的薄層塗片提高了塗片質量,便於閱片觀察。
(2)統一診斷標準,應用新的報告方式(TBS):
長期以來國內外大多采用傳統的巴氏五級分類法,隨著細胞病理學的進展,在開闊陰道細胞學診斷範圍中逐漸感到巴氏分級法已不能適應疾病的診斷和臨床要求。1988年WHO提出應用描述性報告和與CIN一致的報告係統,同年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提出Bethesda係統TBS報告方式,在臨床實踐中正逐步完善此報告係統。
(3)宮頸濕疣的診斷:
20世紀70年代後期逐漸認識,Meisels(1981)提出不典型濕疣是癌前病變,細胞學檢出濕疣的陽性率低,普查中濕疣的檢出率為3%~4%,Meisels(1992)報告普查中濕疣占3.23%,不典型濕疣占0.57%。濕疣的細胞學形態與CIN相似,其空穴細胞易誤認為癌細胞,不典型濕疣常誤診為浸潤性角化性癌,應予重視,注意識別。濕疣的細胞學特征為:
①核周空穴細胞或挖空細胞。
②角化不良細胞。
③濕疣外底層細胞。
(4)重視宮頸腺癌的細胞學診斷:
多數人認為宮頸腺癌不易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大多是在細胞學預示CIN後組織學檢查才意外發現。細胞學診斷腺癌的陽性率低,為48%左右,近年報道細胞學的陽性預測值為71%~79%(Laverty,1988),常規刮取宮頸外口及頸管塗片可能會提高腺癌的檢出率。
2.塗抹醋酸肉眼觀察(VIA)
VIA是指宮頸表麵塗抹3%~5%醋酸溶液後,無放大條件下肉眼直接觀察宮頸上皮對醋酸的反應程度。根據醋白上皮的厚薄、邊界輪廓和消失的快慢等作判斷,20世紀90年代後已用於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落後地區的宮頸癌篩查,Belinson等(2001)報告VIA在宮頸癌篩查中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0.9%和74.3%,此法簡便易行,經濟有效。
3.碘溶液試驗
又稱為Schiller試驗。是將碘溶液塗在宮頸上觀察其染色的部位。正常子宮頸鱗狀上皮含糖原,糖原與碘混合後產生深赤褐色或深棕色,不染色為陽性。宮頸炎、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鱗狀上皮缺乏糖原或不含糖原,塗碘後不染色,有助於定位異常上皮,識別危險的病變,以便確定該組織檢查取材的部位。
子宮頸異常部位確定後應確定其外周及遠端的邊界。通過上述溶液的應用,陰道鏡下通常可識別其病變下極,但偶爾病變可延伸至陰道穹隆。病灶的上緣可用陰道鏡觀察其鱗柱交界處。
4.陰道鏡檢查及陰道鏡引導下的活檢
(1)陰道鏡檢查:
陰道鏡檢查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診斷子宮頸有無病變的方法,肉眼不能看出的異常上皮及異常毛細血管,通過陰道鏡檢查可清楚地看到。陰道鏡下異常上皮的特征包括:
①細胞和細胞核密度的增加。
②鱗狀上皮輪廓不規則,並伴有特殊的血管變化,表現為點狀(punctation)或鑲嵌(mosaic)。前者是由於上皮內扭曲或彎曲的毛細血管斜行達表麵,後者是由於血管擴張,排列成蜂窩狀,內上皮島分開而成。
③白色上皮是CIN的第一特征,在上皮表麵有一層厚的角化蛋白。
陰道鏡檢查能進一步幫助發現病變部位,從而指導宮頸部位正確活檢,但不能區別原位癌與不典型增生。陰道鏡檢查結果正確與否與是否全麵觀察到移行帶有關。
(2)陰道鏡引導下宮頸活檢:
子宮頸活檢是診斷CIN最可靠的方法,在陰道鏡引導下對可疑部位行多點活檢是明確CIN診斷的最好方法,取下的活檢組織應有足夠深度,包括鱗狀上皮並有足量的間質組織,最好能取到其周圍組織。
5.宮頸活檢及頸管刮術
CIN和宮頸癌的診斷必須依據宮頸活體組織的病理檢查。
宮頸活檢時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宜在碘染、VIA或陰道鏡下進行多點活檢,分別標記送病檢;②取材包括病灶及其周圍組織;③咬取宮頸上皮及足夠的間質組織;④臨床或細胞學可疑時應重複取活檢或切取活檢。
頸管刮術(ECC):刮取頸管內膜組織送病理檢查,有助於明確頸管內有無病變和CIN或癌是否累及頸管,但是否作為常規檢查目前尚無一致意見。頸管刮術的指征為:①細胞學異常或臨床可疑的絕經前後婦女,尤其懷疑腺癌時;②陰道鏡下病變累及頸管;③細胞學多次陽性或可疑,陰道鏡檢查陰性或不滿意或陰道鏡下活檢陰性者。
6.宮頸錐形切除
是宮頸癌傳統可靠的診斷方法,由於陰道鏡的廣泛開展,診斷性錐切率明顯下降。20世紀90年代,國外有幾組報道比較陰道鏡下活檢和錐切活檢在診斷CIN和浸潤癌中的作用,結果相當(Coppleson,1992)。診斷性錐切指征為:
(1)細胞學多次陽性,陰道鏡檢查正常或看不到全部轉化區或陰道鏡下活檢和ECC陰性者。
(2)細胞學報告與陰道鏡下定位活檢或頸管刮術結果不符。
(3)VIA或陰道鏡下活檢疑有早期浸潤。
(4)級別較高的CIN病變延伸至頸管內。
(5)懷疑腺癌者。臨床或陰道鏡檢查可疑浸潤癌者為手術禁忌證。
7.宮頸環形電切術(LEEP)和大環狀宮頸轉化區切除(LLETZ)
自20世紀90年代後較廣泛地應用於CIN的診治,故也具有診斷和治療的雙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