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後子宮內膜癌症狀
1.細胞學檢查
有的作者報道,對患者進行宮頸管及陰道後穹窿塗片檢查約60%為陽性,若在絕經期或絕經後婦女宮頸或陰道塗片中發現良性子宮內膜細胞,則預示2%~6%的潛隱性內膜癌,因此應提高警惕,進一步檢查。但子宮內膜細胞平時不易脫落,一旦脫落又往往呈退行性變化,辨認困難,因此隻能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宮腔洗出液及吸出液的塗片檢查可提高陽性率。經驗豐富的細胞學家檢查內膜細胞的陽性率可達90%~95%,但陰性不能除外內膜癌,且無法進行細胞分級,最後還需要分段診刮。
子宮內膜癌合並腹水者,Ⅰ期無肌層浸潤的有時也會在腹水中發現癌細胞。Marris報道3例內膜癌合並腹水,年齡為70多歲,無陰道出血,術前診斷為卵巢癌,內膜癌未侵入肌層,向宮腔凸出。此3例患者均為年老病人,其輸卵管極度萎縮,更利於逆流。Creasman也提及有8%無肌層浸潤之患者盆腔洗出液細胞陽性。
2.子宮內膜檢查
分段刮宮,這是診斷子宮內膜癌所必要的檢查。為了弄清病變是否累及頸管,刮宮時應分別從頸管和宮腔獲得組織。頸管深度應根據子宮大小及頸管長度進行估計,先刮頸管,再測宮腔深度,以便判定臨床期別,然後進行宮體及宮底部的刮宮,尤其注意刮取子宮雙角的內膜,要小心全麵地分段刮宮,刮出的內膜組織如為鬆脆的灰白色豆渣樣組織,則應考慮為癌組織,此時應停止再刮,以免子宮穿孔而造成瘤細胞、血液及細菌汙染腹腔。最後將刮出的組織分別送病理檢查。內膜組織學檢查為診斷的最後依據,其陽性率為90%。
內膜活檢:可用於門診病人檢查,用Novak刮匙分別於宮腔四壁刮取內膜,陽性率為80%~90%,但陰性不能除外內膜癌,因有時所獲得的組織太少,不能滿足診斷要求,仍需分段刮宮。
3.腫瘤標誌檢查
(1)CAl9-9:
存在於多種消化道腺癌中,苗勒管衍生的子宮及輸卵管也合成CA19-9抗原。Scharl等報道,子宮內膜腺癌CAl9-9 57/70陽性,正常子宮內膜僅3/26陽性,故可成為子宮內膜癌的標誌物。
(2)測定癌細胞的DNA含量:
New-bury的研究結果表明,DNA倍體與子宮內膜癌的組織分級有關,組織分級越高,DNA倍率越高。據Izumis報道,檢測子宮內膜癌68例,50%為非整倍體,細胞分化差的非整倍體占77.8%,高度分化的非整倍體隻占33.5%,DNA指數與腫瘤分化程度呈負相關的關係。
Ieda M的研究表明,DNA倍體與肌層浸潤及分期有關,深肌層浸潤及Ⅲ、Ⅳ期的DNA異倍體率分別高於無肌層浸潤及Ⅰ期者,DNA異倍體患者的生存率較二倍體者明顯為低,5年生存率分別為65.9%及87.6%。提示DNA倍體為一重要的影響預後的因素。
(3)子宮內膜癌細胞周期時相中SPF的變化:
SPF是反映細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標。SPF與肌層浸潤及分期有關,隨肌層浸潤深度的增加及分期的提高,SPF明顯升高。Fribery等報道,SPF值越高,預後越差,死亡率越高。薛鳳霞等報道,SPF<17%者的5年生存率為79.1%,而>17%者為50.4%。
(4)血清CA125值測定:
Duk的資料對11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測定血清CA125的結果發現:①CA125存在於所有子宮內膜癌組織中,特別是腺癌內;②子宮內膜癌CA125升高的占25%,其發生率隨臨床期別遞增,Ⅰ期為13%,Ⅳ期為86%,Ⅰ、Ⅱ期有血管浸潤及宮體外擴展者升高,第Ⅰ、Ⅱ期發現CA125升高時,應注意重訂臨床期別;③CA125水平隨疾病的臨床過程而變化,腫瘤發展及複發之前CA125即升高,特別是腹腔內有腫瘤時;④Ⅰ、Ⅱ期患者在治療前若CA125升高,最後幾乎均死於內膜癌,因此,治療前測定CA125對估計預後有價值。
(5)QVX1是一種高分子量黏液樣糖蛋白
XU Fengji采用雙因子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了不同期別的子宮內膜癌患者45例血清中的OVX1水平,同時測定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正常人血清中OVX1值為(2.23±2.48)U/ml,2U/ml以下為界值,結果是4個期別的患者血清中OVX1大於7.2U/ml。OVX1的陽性率均比相應期別的CA125陽性率明顯高。並且,OVX1與早期子宮內膜癌的期別和組織分級有關。OVX1在IA、IB、IC患者血清中的陽性率依次升高。組織分級越差者,OVX1陽性率亦越高。OVX1在Ⅰ期子宮內膜癌中的陽性率為64%,其敏感度高於CA125,因為OVX1和CA125無交叉關係,故可聯合應用OVX1和CA125對子宮內膜癌進行檢測,所以作者認為,OVX1可作為早期子宮內膜癌的腫瘤標誌物,並且可聯合應用其他較敏感的標誌物對子宮內膜癌高危人群進行普查。
4.宮腔鏡檢查
通過宮腔鏡能直視宮腔內病灶的形態,位置及範圍,對病灶進行定位活檢或定位刮取組織,對發現較小的內膜癌很有意義,因此,宮腔鏡是早期診斷內膜癌的可靠方法。同時,宮腔鏡還能觀察宮頸管有無浸潤病灶。
子宮內膜癌在宮腔鏡下觀察有如下形態:①息肉型,表麵為灰白色的粗糙不平的息肉樣突起組織,並有曲張血管;②結節型,表現為較大的粗糙突起,表麵有盤曲的血管;③乳頭型,明顯的結節狀突起呈樹枝狀、葡萄狀或絨團狀;④潰瘍型,凹陷表麵有化膿感染、汙濁、質脆。
關於宮腔鏡檢查能否引起癌細胞遷移的問題,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認為,鏡檢導致癌細胞遷移的問題與操作者的技術水平、操作時間、膨宮介質的種類和注入速度及宮腔內壓力有關。如能用CO2作膨宮介質,流速較小(30~40ml/min),宮腔壓力較低(6.67~8.0kPa),操作時間在5min以內,則發生癌細胞遷移的機會將更小。
宮腔鏡檢查應避開急性盆腔炎症期。此外如患有心、肺疾病或體質虛弱者,應考慮用其他較安全的輔助診斷法。
5.顯微子宮鏡檢查宮頸管
Goldbery認為,分段刮宮為盲目性操作,宮頸長度不明,隻能隨便采取活檢,因此診斷的準確性不高。而顯微子宮鏡檢查則對確定宮頸管是否受累有很大的優越性:①可直視頸管情況,如血管模樣、乳頭結構及子宮壁結構;②不需要擴張宮頸及探宮腔;③對宮頸黏膜上皮損傷極小;④可準確測量頸管長度;⑤易於采取病灶標本;⑧可在門診進行。
6.B型超聲檢查
近年來應用陰道探頭進行檢查,可用來觀察子宮內膜的厚度、肌層浸潤深度及宮頸受累程度,從而可協助臨床分期。Granberg S等的研究提示,子宮內膜厚度≤5mm者屬於良性絕經後內膜,>9mm者可能為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內膜平均厚度為17.7mm。因此,利用陰道B超是診斷子宮內膜癌的一種簡易方法,其特異性為96%,敏感性為100%。除了觀察子宮內膜厚度外,還能觀察肌層浸潤深度。
Schoenfeld將陰道超聲測得的子宮矢狀麵上的腫瘤的前後徑與內膜總寬度的比值作為預測有無深部癌浸潤的標準,其值>30%有深部癌浸潤,與病理標本對比,準確率84%,敏感性100%,特異性80%。從而可得到較為準確的臨床分期以便手術時做適當處理。
Kurjiak報道,采用經陰道血流多普勒測定血流信號的變化來鑒別子宮內膜的良惡性病變。對308例各種子宮疾患的患者進行監測發現子宮內膜癌的阻力係數(RI)為0.34/0.05,正常人或良性疾患者RI>0.5,準確率為92.3%,並提出內膜異常血流圖RI<0.4,RI在0.4~0.5應屬可疑患者。
7.淋巴造影
用於術前發現淋巴結轉移。根據其淋巴引流和轉移過程,癌細胞可以直接到達骶前和腹主動脈淋巴結,也可沿圓韌帶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若腫瘤已侵犯子宮頸管,則其轉移途徑和原發宮頸癌一樣,向髂淋巴結擴散。淋巴造影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價值,據Musumeci等報道,300例複發者中,61例淋巴造影陽性達47.5%,而無複發跡象者陽性率僅7.7%,從中也可看出造影對預後的預測意義。
8.CT及磁共振(MRI)
主要用於觀察宮腔、宮頸病變,特別是肌層浸潤的深度以及淋巴轉移等,但直徑小於2cm的淋巴結難於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