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斜視檢查
一、檢查
無特殊實驗室檢查手段。
1.眼部一般檢查
包括遠、近視力和矯正視力的檢查以及眼外、屈光間質和眼底的檢查。以便了解有無弱視、有無明顯的屈光異常,有無其他眼病造成斜視,有無假性斜視等。
(1)視力檢查:
應檢查遠、近視力以及矯正視力。兒童的視力檢查受許多因素影響,如兒童的年齡、智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心理狀態以及環境條件等等。特別是嬰幼兒不能很好地配合,視力的檢查是相當困難的,目前又無簡便易行、準確可靠的檢查方法,因而應當耐心細致地反複進行檢查。態度和藹可親,方法靈活多樣,盡量爭取患兒合作。為避免嬰幼兒恐懼哭鬧,檢查不一定在診斷室內,可將患兒安置在候診室內。讓他隨意玩玩具,看畫書,觀察其注視物體時的表現有無異常,或用玩具及可變亮度的燈光做注視目標進行檢查,以引起患兒的興趣,爭取患兒的配合。
檢查方法:通常3歲以上的幼兒可用“E”字形視力表或其他字母視力表檢查。檢查時應先進行培訓,爭取患兒合作,將幾次檢查結果綜合分析。不能根據1次結果定論,3歲以下的嬰幼兒視力檢查多采用以下方法。
①眼與頭的跟隨運動:觀察嬰兒固視和追隨目標的能力,是判斷嬰兒視功能的主要方法。若使用適當視標,可證實大多數新生兒有無固視能力,最理想的視標是人臉,特別是嬰兒母親的臉。檢查時將嬰兒直立抱起,檢查者緩緩移動自己的臉,觀察嬰兒是否隨之運動。嬰兒追隨目標的運動是粗糙的,檢查時不要轉動嬰兒,因為這樣可以引起前庭-眼反射,不表明有視覺功能。3個月的嬰兒可在眼前視野內置一紅色球形視標,視標大小不一,觀察視標在視野範圍內做水平、垂直運動時,嬰兒對視標的跟隨情況,估計嬰兒視力。
②嫌惡反射試驗:用此試驗判斷大月齡嬰幼兒有無弱視或雙眼不同視。檢查時令患兒坐在母親腿上,用燈光照射角膜,反複交替遮蓋雙眼,觀察頭部晃動,哭泣、顏麵變化情況。如遮蓋一眼時,出現上述情況,則說明遮蓋眼視力好,未遮蓋眼視力低下,看不清視標。
③斜視眼注視能力檢查:用燈光照射角膜,如雙眼能穩定注視,且反光點在角膜中央,則表示雙眼多為中心注視,且視功能良好。如果不能穩定地注視燈光或目標,甚至出現眼球震顫,說明視功能低下。
④視動性眼球震顫(optokinetic nystagmus,OKN):檢查時,將一個畫有黑白相間豎條紋的試鼓(條紋鼓,striped drum)放在嬰兒眼前轉動,起初嬰兒的眼球跟隨運動,以後即產生急驟的矯正性逆向運動,這種重複的交替的順向及逆向性眼球運動,形成視動性眼震。逐漸將試鼓的條紋變窄,能產生視動性眼震的最窄的條紋即該嬰兒的視力。以此法測得的新生兒視力為20/400,5個月的嬰兒視力為20/100,目前有些國家已把視動性眼震檢查方法作為檢測兒童視力的常規方法。
⑤強迫性選擇性觀看法(preferential looking,PL):由於嬰兒固視一個圖形刺激比固視一個均勻一致的灰色視標刺激更有趣,因此令嬰兒注視兩個視標,一個畫有黑白條紋,一個是均勻的灰色視標,嬰兒就選擇地注視黑白條紋,當兩個視標同時出現在嬰兒眼前時,檢查者注意觀察嬰兒願意觀看的視標,更換條紋寬窄,直至嬰兒不願繼續觀察時為止,條紋的寬度即代表嬰兒的PL視力。也可以換算成一定的Snellen視力值。
⑥視覺誘發電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眼受到光線或圖形刺激以後,在視皮質可以產生腦電變化,把這種變化經過處理描記下來,則為視覺誘發電位。VEP代表從視網膜第3神經元,即節細胞以上視信息傳遞情況。不同大小的視標誘發不同的電位反應,隨著方格的縮小和條柵的變窄產生的VEP也逐漸改變,連續地降低視標大小,直到VEP不再發生改變為止,根據這個能夠引起改變的方格或條柵的寬度來計算出受檢者的最高視力。VEP的檢查較其他方法對不會講話的幼兒更為優越。在刺激條件穩定的情況下,是一種比較客觀的準確的檢查方法。但設備昂貴,不易掌握。用VEP測定嬰兒視力,發現在生後頭8周進步很快,6~12個月已達成人視力20/20。
⑦點狀視力表:此視力表是將9個大小不等的黑色小點排列在乳白色的圓盤上,讓幼兒指認,視力表距眼25cm,直至幼兒不能分辨為止。用於檢查幼兒近視力。
⑧兒童形象視力表:以兒童熟悉的各種圖形,按視角設計成表,以引起兒童興趣,也易於表達。
⑨E字視力表:3歲以上幼兒可用之取多次檢查結果來評估幼兒視功能。
總之,兒童視功能的發育,在出生以後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日漸成熟,其視敏度隨年齡不同而不同,同一年齡組,視力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講,隨年齡的增加其視敏度逐漸提高。有人報道2.5歲視力為0.5~0.6者占95%,3歲裸眼視力達1.0者為61.3%,4歲為73.6%,5歲為80.4%,6歲為95.6%。
國內有作者用視動性眼震法測定43例4~28周正常嬰兒的視力,結果如下:4~8周約為0.012,9~12周約為0.025,13~16周約為0.033,17~20周約為0.05,21~24周約為0.1。國外有人測定1~5歲幼兒視力,結果為:1歲視力為20/200,2歲時為20/40,3歲時為20/30,4歲時為20/25,5歲時為20/20。
(2)眼底及屈光間質的檢查:
排除眼底疾病及屈光間質混濁,如視網膜母細胞瘤、晶體後纖維增殖病、Coats病等所致視力不良造成的繼發性斜視。臨床上不少患兒出現斜視到醫院就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眼後段有明顯異常改變。對此類斜視患者,首先應明確診斷,進行原發病的治療,病情穩定後再考慮是否進行斜視手術。
2.斜視性質與斜視方向的檢查
常用遮蓋法進行檢查。遮蓋檢查法是一種操作簡便,結果準確可靠的方法,可以很快地確定眼位偏斜的性質及方向,測定不同注視眼位時眼球偏斜的特征,判斷斜視眼的固視狀態,發現眼球運動有無異常,確定複視的類型與特征。若加上三棱鏡,尚能確定斜視的準確度數。遮蓋檢查有雙眼交替遮蓋及單眼遮蓋、除遮蓋檢查。
(1)交替遮蓋法:
該法是檢查有無隱斜及間歇性斜視的方法,檢查時病人與檢查者對坐,兩人眼位同高,讓病人注視33cm或5m處燈光或小視標,用寬5cm,長10~15cm的不透明硬板作遮眼板,交替遮蓋雙眼,觀察去掉遮蓋時眼球有無轉動及轉動方向。如果眼球不發生轉動,說明雙眼在遮蓋與不遮蓋的情況下均能協調注視,眼位無偏斜。若眼球轉動,說明遮蓋眼偏離了正常的注視眼位,不再注視目標,除去遮蓋時融合功能恢複,該眼才又回到注視眼位。眼球向內轉動為外隱斜,向外轉動為內隱斜,向下轉動為上隱斜,向上轉動為下隱斜。若未遮蓋時,雙眼均在注視眼位,遮蓋一眼時眼位偏斜,去掉遮蓋時不能恢複正位,令患者注視近距離目標,雙眼融合功能恢複,使斜眼轉為正位,說明為間歇性斜視。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用遮蓋的方法消除融合功能,使雙眼視變成單眼視。檢查時必須迅速轉換遮眼板,不讓雙眼有同時暴露的機會,遮蓋時間應在2s以上,反複多次、徹底破壞融合,充分暴露眼位偏斜度數。
(2)單眼遮蓋與除遮蓋檢查法:
該方法是遮蓋一眼,觀察未遮蓋眼的轉動情況,去掉遮蓋時,觀察雙眼運動情況,判斷斜視的性質與方向。
①在雙眼注視情況下,不論遮蓋任何一眼及移去遮蓋時,眼球不發生轉動,說明融合被破壞以後,仍能保持黃斑注視,保持雙眼視軸平行一致,無斜視。
②不論任何一眼被遮蓋,未蓋眼出現眼球轉動,說明裸眼原來有眼位偏斜,未能注視目標。將注視眼遮蓋後,裸眼才被迫由斜位轉變至注視位。
③去掉遮蓋時,雙眼均不轉動,可能有2種情況存在,一是正位眼,二是交替性斜視,兩眼均有良好的視力,均有注視功能,在交替性斜視患者則兩眼不能同時注視,遮蓋一眼時,裸眼注視,去掉遮蓋時,裸眼仍在注視眼位,原被遮蓋眼仍處於斜位不動。
④去掉遮蓋時,如雙眼均發生轉動,說明裸眼為恒定性斜視眼,而被遮蓋眼為注視眼,因為當遮蓋注視眼時,裸眼,即恒定性斜視眼,被迫轉為正位而注視目標,此時被遮蓋眼即注視眼則發生轉動,而成為斜眼。然而,當去遮蓋時,由於該眼原為注視眼,故立即轉回正位,同時另一眼亦隨之轉動,而恢複原來的斜位。所以,在單眼恒定偏斜時,健眼遮蓋和去遮蓋時,兩眼均出現轉動。
⑤去遮蓋時,若原裸眼不動,而去遮蓋眼轉動,說明為隱斜,被遮蓋眼因遮蓋,融合被打破而出現偏斜,去遮蓋時融合恢複,被遮蓋眼又轉為注視眼位。
⑥遮蓋任何一眼,去遮蓋時眼球均從上向下轉動,同時伴有眼球旋轉運動,說明雙眼為交替性上斜,即所謂的垂直性眼位分離。
此外,臨床上利用遮蓋試驗還能區別有交叉注視的內斜視是共同性斜視或麻痹性斜視,判斷注視性質,診斷間歇性斜視等。遮蓋注視眼數小時以後,若外展功能恢複,則為交叉注視的共同性內斜或假性外轉麻痹。如果遮蓋注視眼,令斜視眼注視時,斜視眼仍不能轉正位,角膜反光點不在角膜中央,或出現眼球震顫,則說明斜視眼為旁中心注視。如果近距離檢查時眼位是正位,遮蓋一眼後,被遮蓋眼出現斜視,去遮蓋後仍斜視,則說明存在間歇性斜視。
3.眼球運動檢查
通過對眼球運動的檢查,了解肌肉力量的強弱,有無明顯的肌肉麻痹或肌肉力量過強,雙眼運動是否協調一致。檢查眼球運動時,應分別進行單眼運動和雙眼運動的檢查。
(1)單眼運動:
①內轉時瞳孔內緣到達上、下淚點的連線處,超過此限度者為內轉過強,不能到達者為功能不足。
②外轉時角膜外緣到達外眥角,超過此限度者為外轉過強,不能到達者為外轉不足。要注意區別是真正的外展麻痹或是假性外展麻痹,除用前述的遮蓋一眼數小時後再檢查外展功能的方法外,還可用“娃娃頭試驗”(doll head test),即手扶患兒頭部,使其頭部被迫突然向對側轉動,同時觀察眼球能否外轉,若能外轉到外眥角,則為假性外展麻痹,若不能轉動,則為真正的外展麻痹。
③上轉時,角膜下緣到達內、外眥連線。
④下轉時,角膜上緣到達內、外眥連線。
(2)雙眼運動檢查:
雙眼運動包括雙眼同向運動及雙眼異向運動。雙眼同向運動正常情況下是協調一致的,如果有眼肌麻痹或存在痙攣時則雙眼運動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異常,這種異常可通過比較終末眼位眼球運動的幅度和向不同方向注視時眼球偏斜的程度來判斷。雙眼向某一方向同向運動時,某眼達不到應有的位置或出現震顫樣運動(應排除正常情況下眼向側方極度轉動時出現的生理性眼震),則表示向該方向轉動的肌肉功能不足。如果運動超出正常幅度,則表示該方向運動的肌肉功能過強,如果向各方向運動,眼球偏斜度相等,則為共同性斜視,否則為非共同性斜視。
雙眼運動的協調狀態還可以用遮蓋法來檢查。用遮眼板分別遮蓋一眼視線,另一眼向各方向注視,患者僅能用一隻眼注視目標,檢查者可同時觀察兩眼的相對位置。例如,令患者向右上方注視時,遮眼板置於患者右顳側,此時患者僅能用左眼注視目標,再將遮眼板置於兩眼中央,此時患者僅能用右眼注視目標,如果患者有眼外肌功能異常,這時可明顯地表現出來。
雙眼同向運動中,共軛的兩條主動肌稱為同向配偶肌,共有6組,即左眼內直肌與右眼外直肌,左眼外直肌與右眼內直肌,左眼上直肌與右眼下斜肌,左眼下直肌與右眼上斜肌,右眼上直肌與左眼下斜肌,右眼下直肌與左眼上斜肌,這6對同向配偶肌的同向配偶方位,即臨床上常用來檢查和比較配偶肌功能的眼球轉動位置,稱為診斷眼位。
異向運動包括水平異向運動、垂直異向運動和旋轉異向運動3種。異向運動的配偶肌為雙眼內直肌進行輻輳運動,兩眼外直肌進行分開運動,兩眼上、下直肌進行垂直運動,兩眼上斜肌進行內旋運動,兩眼下斜肌進行外旋運動。
人類在日常活動中,使用最多的異向運動為水平異向運動,其中又以輻輳運動最為多用。所以,在眼外肌的臨床檢查中,對輻輳功能的檢查是頗為重要的。
輻輳是雙眼視覺不可缺少的一種異向運動功能,可分為自主性輻輳與非自主性輻輳兩種,非自主性輻輳又分為張力性輻輳、融合性輻輳、調節性輻輳及近感性輻輳,其中調節性輻輳和融合性輻輳是主要的輻輳成分。和調節相似,輻輳也必須保持足夠的儲備,才能持久工作而不疲勞。為了能舒適地做近距離工作,隻能經常使用1/3的輻輳,而且應為整個輻輳範圍的中間1/3,兩端的剩餘部分應當對稱。例如在33cm,患者能耐受4△底向內及8△底向外的三棱鏡,即相對輻輳為-4△~ 8△,而患者使用0△~ 4△輻輳,則感舒適。
輻輳功能的測定方法有以下3種:
①測定輻輳近點距離法:
簡便法:用一小燈泡作為視標,令患者兩眼同時注視燈泡,燈泡要始終垂直從正前方投照於兩眼瞳孔連線的中點即鼻根部,並將燈泡由遠移近,緩緩移向患者眼前,直至以最大的輻輳力量也不能保持兩眼同時注視而出現一眼分離時為止(主覺燈光變成兩個時為止),燈泡距鼻根部的距離即輻輳近點距離。嚴格地講,輻輳近點距離應該從兩眼旋轉中心連線算起,故上述距離應該加上從鼻根部到角膜頂點及從角膜頂點到眼球旋轉中心的距離,這兩個數字一般為2.5cm,輻輳近點的正常值為6~8cm,大於10cm為輻輳不足,小於5cm為輻輳過強。
Livingston輻輳測定器檢查法:此法也是測定輻輳近點距離的方法,不過結果更為精確。
②米角測定法:米角(mA)是眼球旋轉中心到注視點的距離(m)除1m的值,即米角(mA)=1/注視距離。如果注視距離為1m,則輻輳值為1mA,如果為1/3 m,則輻輳值為3mA。1mA約等於3△(單眼),因1△能使1m遠處物像移位1cm,正常瞳孔距離為6cm,則每眼前用一塊3△底向外的三棱鏡,即產生視線集合6cm,故雙眼輻輳值為6△,而1/3m處雙眼輻輳值為18△。
③三棱鏡測定法:用三棱鏡改變視線角度,記錄其在指定距離所能對抗的最大底向外的三棱鏡而不產生複視的度數,即為該距離的輻輳力。
4.同視機檢查 同視機(synoptophore)又名大型弱視鏡(major amplyoscope),是目前臨床上應用廣泛的大型多功能光電儀器。它不僅用於檢查斜視患者的不同注視方位的斜視度,雙眼視功能狀態及主、客觀斜角,Kappa角等,還能用來進行雙眼視功能的訓練,弱視的治療及異常視網膜對應的矯正等。同視機由4部分組成:左、右兩個鏡筒,中間連接部分及底座。
每個鏡筒均包括目鏡、反射鏡和畫片盒3部分。鏡筒可以圍繞水平、垂直和矢狀軸進行各種運動。即圍繞眼球水平軸進行上、下轉動,圍繞垂直軸進行內、外轉動,圍繞矢狀軸進行內、外旋轉運動。無論雙眼向任何方向注視,同視機都能通過其運動部分進行定量測量檢查該眼位的偏斜度。同視機的鏡筒呈90度彎曲,在彎曲處安置一平麵反光鏡,與視線呈45度角,使畫片的光線經過反光鏡後變成平行光線到達目鏡,使患者感到畫片來自前方無限遠處。目鏡前安置一個7D的凸球鏡,使畫片置於球鏡的焦點上。兩鏡筒對準左、右眼,將兩眼的視野分開,右眼注視右鏡筒的畫片,左眼注視左鏡筒的畫片,通過凸透鏡將物像投射於兩眼視網膜,再經過視路至視中樞進行加工處理、綜合。
同視機底座上有刻度盤,刻有圓周度和相應的三棱鏡度。
同視機的照明部分有3種功能:改變照度明暗;產生閃爍性刺激,根據需要改變頻率,亦可自動亮滅;通過強光進行後像治療及海丁刷治療弱視。
同視機的附件主要包括各種畫片及海丁刷。同視機的畫片有:
①同時視畫片,中心畫片,對應視角為1度,黃斑畫片3度~5度,旁黃斑畫片10度;
②融合畫片,中心控製畫片約3度,黃斑控製畫片約5度,旁黃斑控製畫片約10度;
③立體視畫片,用於定性及定量;
④特殊畫片,十字畫片,Kappa角畫片。
同視機檢查時,首先應調整好下頜托及額托位置,把所有刻度盤指針調整到0,調好瞳距,使患者雙眼靠近正好並對準鏡筒的目鏡,頭位保持正直,尤其對有代償頭位的患者更應注意其頭位是否放正。如有屈光不正,應戴矯正眼鏡或在目鏡前加上相應屈光度的鏡片。對幼小兒童要耐心、認真、反複多次檢查以求準確。
(1)自覺斜角的測定:
應用同時知覺畫片,此畫片是圖案完全不同的兩張畫片,如獅子和籠子、汽車和房子。畫片的大小分為檢查旁黃斑部同時知覺的10度畫片,黃斑部同時知覺的3度畫片及中心凹同時知覺的1度畫片。可以根據各種不同用途、患者的年齡、視力及智力的不同來選用。令患者用手推動斜視眼側鏡筒的手把,將兩畫片重疊在一起,此時鏡筒臂所指示的刻度即為患者的自覺斜角。如果患者反複推動鏡筒,始終不能將兩畫片重合在一起時,則說明無自覺斜角,表示視網膜對應缺如。如果當兩畫片逐漸接近時,突然又跳到對側者,表示其附近有抑製性暗點。
(2)他覺斜角的測定:
檢查時將注視眼側鏡筒移至0處,斜視眼側鏡筒臂移至與斜視眼視線相一致處,交替點滅雙鏡筒光源,觀察雙眼運動情況,調整鏡筒臂位置,至交替點滅燈時眼球不再轉動為止,此時鏡筒臂上所指示的度數即為他覺斜視角。
5.雙眼視功能檢查
通過雙眼視功能檢查,了解雙眼視功能是否存在及其級別,從而提供治療方案、估計治療效果及判斷預後等。雙眼視功能根據其複雜程度,將其分為3級,即同時視、融合和立體視。其檢查方法分述如下:
(1)同時知覺檢查:
同時知覺是指兩眼對物體同時感知的能力,是初級雙眼視。檢查方法常用的有同視機檢查,Worth四點燈檢查及Bagolini線狀鏡檢查等檢查法。
①同視機檢查法:同測定自覺斜視角一樣,應用同時知覺畫片,患者能同時感知兩畫片,並能將兩畫片重疊在一起,即有同時視功能。若僅能感知一畫片,另一畫片不能感知,則為單眼抑製,無同時視功能。雖然雙眼能同時感知兩畫片存在,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兩畫片重合在一起,也無同時視功能。
②Worth四點燈檢查法:該法是根據紅綠顏色互補的原理設計的。Worth四點燈是由兩邊各一綠燈,上方為一紅燈,下方為一白燈,4燈作菱形排列,被檢查者戴紅綠互補眼鏡,如右眼戴紅鏡片,左眼戴綠鏡片,因為紅綠互補,所以戴紅鏡片的眼隻能看見紅燈和白燈,看不見綠燈,而戴綠鏡片的眼則隻能看見綠燈和白燈,看不見紅燈。通過此種檢查可以出現下列情況:A.僅見2個紅燈者,為左眼抑製;B.僅見3個綠燈者,為右眼抑製;C.紅燈、綠燈交替出現但不能同時知覺者,為交替抑製。以上情況均無同時視功能;D.同時看到5個燈,即2個紅燈和3個綠燈,表示有隱斜或顯斜,但無抑製,紅燈在右,綠燈在左者,為內斜,反之如紅燈在左,綠燈在右者,為外斜,有異常同時視(複視);E.如果能見到4個燈,上方為紅燈,兩側為綠燈,下方為紅燈(右眼為主導眼)或綠色燈(左眼為主導眼),為正位眼且有同時視功能。
Worth四點燈結構簡單,檢查方便,可迅速準確地檢查出雙眼注視狀態,可行遠、近距離檢查,遠距離為5m,投射角為2度,檢查中心部融像功能,近距離檢查為33cm,投射角為6度,檢查周邊部融像功能。有屈光不正者,應戴鏡檢查。
③Bagolini線狀鏡檢查法:此法是一種簡便而有價值的方法,尤其對判斷有無異常視網膜對應、同時視、融合功能及旋轉斜視,非常方便。
線狀鏡上刻有許多極細的斜向平行線條,兩眼的線條方向是互相垂直的,如果右眼鏡片上的線條方向是45度,則左眼鏡片上的線條方向即為135度,通過鏡片注視燈光時,將燈光看成與鏡片上線條方向相垂直的線狀光,即右眼為135度方向的線狀光,左眼為45度方向的線狀光。檢查時令患者注視33cm或5m處燈光,根據患者所看到的結果,了解其雙眼視功能狀態:A.能看到2條線狀光,完整無缺,垂直交叉,相交叉處為點光源,則融合功能良好,如患者有顯斜存在,則為異常視網膜對應;B.若線狀光有缺損,表示黃斑中心凹有抑製性暗點,缺損越大,抑製範圍越大,但有周邊融合;C.僅見1條線狀光,表示單眼抑製,無同時視功能,兩條線狀光交替出現,為雙眼交替抑製,見於交替斜視;D.若2條線狀光垂直交叉,但點光源不在交叉處,則為斜視性複視,兩光點在交叉點之上方為外斜交叉性複視,兩光點在交叉點之下方為內斜同側性複視,兩光點在交叉點之左側上、下方,為左眼上斜視複視,兩光點在交叉點之右側上、下方,為右眼上斜視複視,如兩條線狀光不垂直交叉,為旋轉複視。上、下對頂角為銳角時為內旋斜複視,上、下對頂角呈鈍角,水平對頂角為銳角時為外旋斜複視。
④障礙閱讀試驗(bar reading test):閱讀時將手指或筆置於眼與書本之間,保持頭、手指及書本位置不變,有雙眼視者能順利地進行閱讀,如果發現書本上有文字被遮擋,不能順利閱讀下去,則表示為單眼視,雙眼無融合功能。如果被遮擋文字的位置交替地變動,則為交替注視。該法檢查起來方便易行,不需特殊設備。
⑤手掌生圈試驗:將一長為25cm的厚紙,卷成直徑為2~3cm的筒狀,置於一眼前(如右眼前),右眼通過該紙筒注視一目標(五星),左手掌伸平,緊靠紙筒中央放置,左眼注視手掌,有雙眼視者,可看到手掌中央有一圓圈,圓圈內有右眼注視到的五星。如果為單眼視,則僅能看到圓圈或手掌。
(2)融合功能檢查法:
融合功能是比同時視更高一級的視功能,對維持雙眼正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融合功能較強,即融合範圍較大,對於斜視的矯正和恢複雙眼單視都是極有利的,如果融合範圍極小,斜視矯正術後則容易產生融合無力性複視,這種複視極難消失。所以,若患者融合無力,則手術應視為禁忌。融合功能的測定,常用的方法為同視機法及三棱鏡法。
①同視機檢查法:使用融合畫片進行檢查。此種畫片為2張形象近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畫片,不相同的部分為控製點。融合畫片又分周邊部、黃斑部與中心凹融合3種。大的畫片易產生融合,檢查時將畫片插入同視機的兩側鏡筒,讓患者推動筒臂,直至兩側的圖案完全重合成一個完整的圖案,此時的角度即為融合點,然後再自融合點向外(以負號表示分開)和向內(以正號表示輻輳)推動鏡筒,直至不能再融合為止,此幅度即為融合範圍。正常水平融合範圍為-4度~ 30度,垂直融合範圍為1度~2度。
②三棱鏡測定法:檢查時令患者注視33cm或5m處燈光,分別檢查遠、近距離的融合能力。在一眼前加底向外的三棱鏡,逐漸增加三棱鏡度數,至所視燈光成雙影時的三棱鏡度數為其輻輳融合力。再於眼前加底向內的三棱鏡,至所視燈光成雙影時的三棱鏡度數為其分開融合力。同樣於眼前加向上或向下的三棱鏡測定其垂直融合力。
(3)立體視覺的檢查:
立體視覺是雙眼視的最高級表現。是雙眼識別空間物體的大小,前後距離、凸凹、遠近的視功能。立體視覺又分為周邊立體視和中心立體視。立體視覺的形成是由於雙眼視差的存在,特別是雙眼視網膜影像間的水平視差的存在。人眼能辨別的最小視差稱為立體視銳度,立體視銳度可用視差角來表示(一般為秒弧)。正常人立體視銳度為5″~10″。但目前臨床上能檢查出的正常立體視銳度等於或小於60″。立體視覺常用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Howard-Dolman深覺計檢查:深覺計設置有兩個垂直的杆,兩杆水平相距64mm,一杆固定不動,一杆可通過繩索牽引,前後移動,將深覺計置於6m處,令患者通過窺視孔觀察兩杆位置,並牽拉繩索將兩杆擺平,檢查者觀察患者是否把兩杆真正擺平,記錄兩杆相差毫米數,連測3次,取其平均值,根據相差毫米數,計算出視差角。計算公式為:a=b · d/S2(a為視差角,b為瞳孔距離,正常為60 mm,d為兩杆相差的毫米數,正常應小於30mm,S為檢查距離,一般為6000 mm),由該公式計算所得結果為弧度。因為1弧度等於57.2958度,若將其化成秒應為206265(即57.2958 x 60 x 60),所得視差角a=60 x 30 x 206 265/60002=10.3133″,正常應小於10.3″,即兩杆相差距離平均值應小於30 mm。
②同視機檢查法:應用立體視覺畫片進行檢查,立體視覺畫片是一對非常相似的畫片,例如水桶畫片,兩畫片的外側圓是完全相同的,但兩個內側圓的位置略有差異,一個畫片的內側圓向右偏,一個畫片上的內圓向左偏,偏斜的距離相等。將兩畫片置於同視機兩側鏡筒內,當外側圓重疊在一起時,內側圓則被雙眼非對應點所感知,而融合成一個具有立體感覺的水桶。如果使用隨機點立體圖畫片則可進行立體視定量檢查。
③Titmus立體視檢查圖:用於檢查近距離立體視覺。檢查距離為40cm,被檢查者戴偏振光眼鏡,使兩眼視線稍加分離,觀察檢查圖上的圖案,蒼蠅圖案用於定性檢查,其他用於定量檢查。有立體視者,視蒼蠅明顯浮起於參考麵,無立體視者則無此感覺。測量立體視銳度時令患者注視各組圓圈圖案,每組4個圓圈,有一個圓圈與其餘不同,有立體視者很容易識別出來,根據各組編號的圖案原設計的視差角度大小不同,即可測出其閾值,1號圖案視差為800″,號數越大,視差角越小。7,8,9號圖案的視差分別是60″,50″和40″,能識別出1~6號圖案時,表明有周邊立體視,能識別出7~9號圖案時,表明有中心立體視。
④隨機點立體圖:該圖由我國顏少明與鄭竺英研製,也是根據視差的原理設計製成。將兩個形狀和大小與隨機點分布完全一樣匹配圖巧妙地隱藏在兩張質地相同的部位中,隻是一個圖形較另一個圖形在水平方向稍有錯開,使兩張圖形出現微小的雙眼視差。被檢查者戴紅綠眼鏡,有立體視者可以觀察到圖案對於參考平麵有突出或凹陷的現象,無立體視者則看不出圖案,更無凸凹之感,由於每張圖設計時視差不同,可迅速測定其立體視銳度,使用方便,結果可靠。
⑤立體視覺檢查還有Frisby立體試驗與TNO立體試驗等,不再詳述。
6.注視性質分類
確定斜視眼的注視性質對設計斜視的治療方案及估計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注視性質可分為中心注視及偏心注視二大類型。
(1)中心注視:
以黃斑中心凹1度範圍以內的部位注視。
①絕對中心注視:檢查時所用視鏡的黑星落在黃斑中心凹不動。
②相對中心注視:黑星落在中心凹,但有時有輕微移動,馬上又回到中心凹,活動範圍不超過1度。
(2)偏心注視以中心凹1度範圍以外的部位注視。
①中心凹旁注視:黑星落在中心凹1度~2度範圍。
②黃斑旁注視:黑星落在中心凹旁邊2度~4度範圍內。
③周邊注視:黑星落在黃斑周邊以外,距中心凹大於5度。
④遊走注視:黑星落在黃斑外,且位置不定。
7.注視性質常用的檢查方法
(1)光反射法:
主要用來檢查明顯的旁中心注視及不穩定型注視狀態。檢查時令患者注視33cm處的燈光,觀察角膜反光點位置是否對稱。若不對稱,則遮蓋注視眼,觀察斜眼是否能移動至注視眼位,若不能移至注視眼位,使角膜反光點與原注視眼的角膜反光點對稱,或出現尋找目標樣的搖擺不定的震顫,說明斜眼為偏心注視。
(2)觀測鏡(visuscope)檢查:
法該法能較準確地測出弱視眼偏心注視的性質及偏心注視的程度。觀測鏡實為一改良的直接檢眼鏡,在光路上設置一黑星,星的周圍有數個同心圓,每圓間距為1度或2度,可做主動檢查和被動檢查。
①主動檢查法:檢查時遮蓋健眼,令斜眼注視光亮中的黑星,檢查者自鏡孔觀察眼底,觀看黑星與黃斑中心凹關係,如果黑星正好落在中心凹反光點處,則為中心注視;否則,若黑星落在黃斑中心凹1度範圍以外的部位,則為偏心注視,同時可根據黑星偏離黃斑中心凹的距離,來測量偏心注視的程度。
②被動檢查法:將星對準黃斑中心凹,如患者能看到黑星影像,則為中心注視,若不能看到黑星,說明為偏心注視。
8.視網膜對應的檢查
視網膜成分向空間投射有一定的方向性,黃斑中心凹向正前方投射,黃斑以外的視網膜成分向各自相反的方向投射,兩眼視網膜上向空間投射方向相同的點稱為對應點,外界物體隻有落在兩眼視網膜對應點上才能被視中樞感知為1個物像。眼位偏斜以後,物像不能落在視網膜對應點上,因而就不能被感知為1個物像而產生複視或混淆視,為克服複視與混淆視,中樞產生斜眼抑製或建立新的對應關係,即健眼黃斑與斜眼黃斑外的一點建立起對應關係,稱之為視網膜異常對應(anomalous retinal correspondence,ARC)。視網膜對應狀態的檢查方法,常用的有同視機法、後像法、後像轉移試驗法等。
(1)同視機檢查法:
應用同時視畫片,測定出自覺斜角與他覺斜角,根據自覺斜角與他覺斜角的差異來判斷視網膜對應的狀態。
①若自覺斜角等於他覺斜角時,為正常視網膜對應,若自覺斜視角附近有抑製,兩像交叉不能重合時,為企圖正常視網膜對應。
②自覺斜角(subjective angle)不等於他覺斜角(objective angle),兩者相差5度以上者為異常視網膜對應,兩斜角之差為異常角(angle of anomaly),異常視網膜對應又分為以下3種。
一致性異常視網膜對應:當自覺斜角等於0,異常角等於他覺斜視角時為一致性異常視網膜對應,若自覺斜角處有抑製,即0處兩像交叉不能重合,則為企圖一致性視網膜異常對應。
不一致性異常視網膜對應:自覺斜視角不等於0,但小於他覺斜視角時為不一致性異常視網膜對應。若在自覺斜角處有抑製,兩像不能重合時,為企圖不一致性異常視網膜對應。
對應缺如:兩像在任何位置都不能重合,也無交叉抑製點,或自覺斜視角大於他覺斜視角時為對應缺如。
(2)後像檢查法:
用一日光燈管,於其中央安裝一能轉動的軸,以便能作垂直和水平方向轉動。檢查時在暗室內進行,患者相距燈管1m處,兩眼分別注視垂直、水平燈管各10~20s,因知覺印象來自黃斑對黃斑的投射關係,所以正常對應者後像與斜視無關,應呈正“十”字交叉。凡不能成正“十”字交叉者,均為異常視網膜對應。內斜者,斜眼後像在對側;外斜者,斜眼後像在同側;上斜者,斜眼後像偏上方;下斜者,斜眼後像偏下方。
(3)後像轉移試驗:
將後像燈垂直置於一眼前,使其產生垂直後像以後遮蓋之,令另一眼注視同視機的Haidinger刷,此時後像轉移至該眼,若後像中心與Haidinger刷中心重合,則為正常視網膜對應,否則為異常對應或者將一眼產生的後像轉移至正切尺,如果後像之中心與正切尺的中心相對應,則為正常視網膜對應,若不相對應,則為異常視網膜對應。
(4)雙眼一致試驗:
所用儀器為一木箱,中央放一發白光“十”字,“十”字能被兩眼注視到,“十”字正上端畫一紅線,正下端畫一綠線,二線分別被一眼注視到,當患者雙眼一起注視白色“十”字時,必將看到“十”字上方有紅線,下方有綠線,如三者在一直線上,則為正常視網膜對應,若一線向側方移位,則為異常視網膜對應。
(5)其他檢查方法:
凡是能測出自覺斜視角的檢查方法如Maddox杆加三棱鏡法、三棱鏡矯正複視法等,與三棱鏡加遮蓋法測出的他覺斜視角相比較,均能判定視網膜對應狀態。但是,如果患者一眼為較深的弱視時,這些主覺檢查法將不易獲得結果。
9.屈光檢查
在共同性斜視中特別是調節性內斜視,屈光不正是其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發病因素,故對於共同性斜視的病人,都應做屈光檢查。對有比較明顯屈光不正的病人,應配鏡矯正,定期觀察屈光矯正後眼位的變化,以製定正確的治療方案。屈光檢查分為主覺檢查與他覺檢查,對於嬰幼兒,不能進行主覺檢查者,客觀檢查尤為重要。
(1)主覺驗光法:
此法是以病人的視力檢查結果為依據的,所以要求病人必須能很好地配合,否則將不能進行。此法僅適於3歲以上的有表達能力的病人,是一種比較粗略的檢查方法。檢查前首先檢查病人的遠、近視力及眼底,初步了解屈光不正的性質並估計屈光不正的程度,然後於眼前加鏡片矯正視力,如果在眼前加正或負球鏡不能將視力矯正至正常範圍,則應考慮有無散光,可用圓柱鏡、散光表加以測定,最終可將視力矯正至正常的鏡片度數為其屈光不正度數。
(2)他覺驗光法:
是使用儀器(檢影鏡、屈光儀等)來檢測屈光不正的性質與程度的方法。凡是兒童患者均應該采用充分麻痹調節後進行檢影法驗光,成人主覺驗光不能將視力矯正至正常者,也應采用麻痹調節後進行檢影法驗光。檢影之前對於40歲以下無青光眼指征者,應用睫狀肌麻痹劑消除調節,使眼球處於調節靜態的屈光狀態,最理想的麻痹劑不僅要有較強的麻痹睫狀肌的作用,使剩餘調節力減少至最低限度,而且要求持續時間越短越好。兒童常用的睫狀肌麻痹劑為1%阿托品眼膏或眼水,最好是眼膏,以減少藥物吸收中毒。點眼水時應按壓淚囊部,避免藥液流入淚道。每天點眼2~3次,至於持續時間,有的學者認為3天,有的認為5~7天或7~10天,我們認為點眼持續時間以5~7天為宜。成人則用托吡卡胺或後馬托品眼水點眼,每5分鍾1次,連續4次即可。對於長期堅持戴眼鏡的兒童,在複查時亦可用之,阿托品點眼持續時間太長,給患兒帶來生活學習不便。檢影時醫生距患者0.5m(或1m)距離,人為地將患者變是遠視、2D以下近視或正視。此時在眼前加正球鏡進行中和,如加 2D影動變得不明顯時,患者為正視眼;若加 2D以下球鏡影動變得不明顯時,則所加正鏡片與-2D的代數和為其近視度數;若加 2D以上球鏡,影動變得不明顯時,所加正鏡片與-2D的代數和為其遠視度數。如果瞳孔區反光與檢影鏡移動方向相反,則患者為-2D以上近視,需用負球鏡進行中和,所加鏡片度數與-2D的和為其近視度數。如果患眼的兩個相互垂直經線上的屈光度不同,則說明有散光,可采用兩個軸向分別測定屈光度或者在一個方向用球鏡矯正滿意後,再用柱鏡來矯正另一軸向,直到兩軸向影動均消失為止。
他覺檢查法的另一種常用方法是屈光儀檢查。目前有各種類型的電腦驗光儀,應用起來快速、簡便。但在麻痹調節的情況下進行檢查,才能做到比較準確。
10.AC/A比率的檢查。
11.Kappa角測定法
(1)弧形視野計法:
與用弧形視野計測定斜視角的方法相同,檢查時遮蓋健眼,並使被檢眼位於視野計弧臂中央並向遠方注視,檢查者於視野計背麵,用燈光映照角膜,觀察反光點位置是否位於瞳孔中央,若不在瞳孔中央,則移動燈光直到角膜反光點移至瞳孔中央為止,視野計弧臂上的度數則為Kappa角的度數。
(2)同視機法:
用特殊的帶有字母或數字的畫片,每個字母或數字間隔距離相等。令患者注視畫片正中點,觀察角膜反光點位置是否在瞳孔中央,若不在瞳孔中央,則令患者依次注視中央旁的字母或數字,直到角膜反光點移至瞳孔中央為止,記錄其相應的數字,則為Kappa角的度數。
(3)角膜反光點法:
將點光源由正前方投照於角膜上,觀察角膜反光點的位置是否位於角膜中央,若不在角膜中央,反光點與角膜中心相差1mm為7.8度。
12.牽拉試驗
牽拉試驗用於成人或大齡兒童。檢查前用1%丁卡因進行眼球表麵麻醉。通過牽拉試驗了解眼外肌運動狀態,手術矯正斜視後有無複視及對複視的耐受情況。
(1)主動牽拉試驗:
眼球表麵麻醉後,用固定鑷或齒鑷夾持眼球偏斜側近角膜緣處結膜,囑患者向對側轉動眼球,若眼球能轉向對側,則眼外肌無明顯麻痹。如一內斜視患者,用鑷子夾持鼻側結膜,囑患者向顳側轉動眼球,鑷子能被拉向顳側,則外直肌無明顯麻痹。
(2)被動牽拉試驗:
用鑷子夾持靠近3點鍾或9點鍾角膜緣的球結膜,將眼球向眼位偏斜之對側牽拉,若有阻力,眼球不能順利地被牽拉,則說明眼位偏斜是由於機械牽引或局部組織粘連或肌肉攣縮所致。
(3)複視耐受試驗:
通過牽拉試驗來了解眼位矯正以後能否發生複視,判斷複視性質及視網膜對應狀況。方法為於眼球表麵麻醉後,用有齒鑷鉗夾住靠近角膜緣處的結膜,將眼球牽拉正位,觀察患者有無複視產生,若無複視,則可能為正常視網膜對應或單眼抑製。若有複視,則可能為視網膜對應異常或融合無力。若為異常視網膜對應,當斜視矯正後可能出現矛盾性複視。所謂矛盾性複視即複像與原來眼位偏斜方向應該出現的複像相反。例如,內斜術後出現交叉複視,外斜術後出現同側複視,矛盾性複視一般為暫時性的,術後數天、數周或數月後,複視均可消失,其複視消失的途徑有三:一是建立正常的視網膜對應;二是建立新的異常視網膜對應;三是產生抑製而形成單眼視。融合無力性複視是患者雙眼融合力極低,融合範圍極窄,真假物像相距頗近,但又重合不到一起,互相幹擾嚴重,甚至有的病人完全不能耐受。對於這種複視,術前應進行增強融合力的訓練,待融合範圍擴大後,再考慮手術矯正眼位,如果訓練無效,複視又不能耐受,則手術應視為禁忌。